?
母親的嘮叨
□董淑華
母親是一個普通的農(nóng)村老太太,目不識丁,一輩子連名字都沒有,我只記得在她去世時,村里人在她的靈位上寫著:董尚氏。
從我上學(xué)的時候起,她就教育我,帶字的紙不能亂扔。我工作后,每當(dāng)下班回家,晚上一家人圍坐在餐桌旁吃飯的時候,母親就嘮叨開了。我是家中兄弟三個當(dāng)中的老小,母親就會說:“小三啊,在外吃公家飯,愛一文不值一文,千萬莫貪圖小便宜,古話說:吃虧人常在,占便宜土里埋。”
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我已工作三十多年,快到退休的年齡了。愛嘮叨的母親已去世十多年。有一天,已上班多年的兒子突然問我:“爸爸,我小的時候,常聽俺奶奶在你面前嘮叨什么‘愛一文不值一文’,千萬莫貪圖小便宜,什么‘吃虧人常在,占便宜土里埋’。”至今我也搞不明白是啥意思。我對兒子說:“我們家祖祖輩輩都是以種地為生,都是平頭百姓。到了我這輩,出生在新社會,上了學(xué)讀了高中,用你奶奶的話說,就是成了‘吃公家飯’的人。所以,她天天提醒我,叫我好好珍惜,別學(xué)壞變質(zhì)了。你奶奶不識字,也不會講大道理,但說的都是至理名言。”
愛一文不值一文,是出自清乾隆年間進(jìn)士錢灃的《格言聯(lián)》,原文是“愛半文不值半文,莫謂世無知者;作一事須精一事,庶幾心乃安然。”“文”是古時錢幣的計量單位,一個銅板就是一文,就像現(xiàn)在的一分錢一樣。意思就是貪財愛錢者不值半文,別以為世上沒有了解你這種品德的人。下聯(lián)就是指做事要精益求精,做一事要精通一事,不能茍且粗疏,這樣心才能安然。
“吃虧人常在”是古代的俗語,原文是“吃虧人常在,占便宜死得快”。是告誡后人:貪小便宜吃大虧。反過來,虧吃得多了,便宜自然會來。與鄭板橋的“難得糊涂”“吃虧是福”是一個道理。母親的意思是叫我守得住清貧,經(jīng)得起誘惑。
我們家祖上沒出過達(dá)官顯貴,父母也沒給子孫留下多少遺產(chǎn)。但,母親嘮叨的話語,似乎成了我們家的“傳家之寶”。如今,也遺傳到了我的身上。現(xiàn)在我也到了快退休的年齡了,每當(dāng)和兒子談起工作的事,我也會嘮叨起來,經(jīng)常地提醒兒子:你奶奶那時候說……
有一次,兒子和我開玩笑說:“嘮叨,是不是我們家的家風(fēng)啊,等我到你這個年齡的時候,是不是也會嘮叨啊?”
我說:“可能!”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朱蕓玫
來源: 連云港發(fā)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