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于海洋 通訊員 王雪晴)剪紙、金石篆刻、雕版印刷、制作香囊和茶包……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開展以“勞動創未來,青春擔使命”勞動教育主題活動,活動包括勞動模范進校園、勞動嘉年華等內容,融入醫學知識、非遺文化、鄉村建設等元素,拓展“勞動+”模式,探索勞動育人“大思政課”新思路。
?
擔起強國之責,做美麗中國的創造者
?
“基層工作帶給我的最大感受是要有耐心,我明白我是來為人民服務的,以心換心,就沒有做不成的事。同學們,希望用你們的光和熱為社會、為人民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記。”活動現場,一堂特殊的勞動教育思政課正在開講,這是全國人大代表、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江蘇省勞動模范、連云港市小蕩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徐瑤對現場同學們的殷殷囑托。
徐瑤用質樸的語言和真實的事例講述了自己通過拼搏奉獻,帶領小蕩村走上了現代農業致富路的故事。作為勞動教育校外導師,她希望康達學子走入田間地頭,在活動中形成“不怕苦”的精神品格,而作為“90后”新農人,她更號召同學們畢業后走向基層、扎根基層、奉獻基層,共同做美麗中國的創造者。
體驗非遺藝術,做中華文明的傳承者
?
勞動嘉年華現場,一排排展區展示了勞動教育課程的成效,不時有學生前來參觀互動。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勞動教育中,除了融入醫學知識外,康達學院還將非遺文化融入課堂中,開展了包括剪紙、篆刻、雕版印刷、掐絲琺瑯、扎染、糖畫、漆器、絨花等8個非遺類活動。
“我們除了極具傳統韻味的‘福祿壽喜’吉祥圖案外,還為同學們準備了《醫學生誓言》和常見器官的解剖圖案,將日常的教學內容與非遺文化進行了有機結合。”勞動教研室的趙越老師介紹道。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們之所以能閱讀大量書籍獲取知識,還要感謝雕版印刷術的發明,體驗趣味課程的同時,更感慨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武思羽同學希望把專業知識和非遺文化相結合,讓行醫之道與時代匠心相碰撞,發現不一樣的醫學之美。
據悉,本學年康達學院面向2023級學生共開展了專業勞動20項、日常勞動18項、特色勞動27項,共計65個項目,包括醫學勞動教育、日常勞動教育、特色勞動教育和傳統文化浸潤4個模塊,讓學生在親歷和體驗勞動過程中得到教育和啟發,實現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的目標。
涵養吃苦品格,做“健康中國”的踐行者
?
活動現場,學生代表為指導老師們送上勞動實踐課親手制作的艾草薄荷膏。據了解,這份小小的艾草薄荷膏的原材料來自同學們鄉間地頭的采摘,從尋艾蒿、種植薄荷,到查閱資料研究配比,再到實驗室里的成品,這份贈品不僅是對指導老師的一份感謝,更是此次勞動教育成效的一次檢驗。
“在此次活動前,其實我并不知道艾草長什么樣,跟隨老師在農村田地里采摘的過程其實蠻累的,但看到成品,覺得非常值得。”參加制作艾草薄荷膏的同學們回憶道,這門課程不僅是對新知識的體驗,更是對人格品質的再塑。
?
作為一所培養應用型醫藥類人才的高校,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一直注重涵養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品格,通過廣泛開展勞動教育課程和實踐活動,教育學生崇尚勞動和尊重勞動。“下一步,我們將著力于促進勞動教育與思政課全面、深度、系統融合,把課堂教學和社會認知緊密結合,讓學生在崇尚勞動中樹立勞動觀念,在熱愛勞動中端正勞動態度,在辛勤勞動中淬煉勞動能力,在誠實勞動中鍛造勞動品德,培養學生樹立服務基層的就業觀,使其成為扎根基層、服務人民的新時代醫務工作者。”康達學院黨委書記王興東表示。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楊智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