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治宣傳教育法》,明確了網信部門的法治宣傳教育工作職責、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法治宣傳教育義務,強化了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公益普法責任,鼓勵支持運用新平臺新技術新產品創(chuàng)新普法方式,完善了無障礙信息交流普法方式等,回應了互聯網時代普法工作的現實需要。(10月31日人民日報)
法治宣傳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今年是全民普法40周年,也是“八五”普法規(guī)劃收官之年。從立法層面明確法定職責,發(fā)揮網絡傳播優(yōu)勢,深化網絡法治宣傳,做好“用網絡普法”和“普網絡法”兩篇大文章,推動網絡普法成為法治宣傳教育的最大增量之一,有望更好促進網絡法治宣傳教育邁上新臺階、全民普法工作獲得新進展、法治中國建設邁向新境界,凝聚更大正能量為中國式現代化保駕護航。
聚焦實踐、有聲有色“用網絡普法”,法治宣傳融入管網治網。互聯網蓬勃發(fā)展,融入經濟發(fā)展與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已經成為法治宣傳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之一。從安徽鳳陽花鼓、黃梅戲唱出的普法韻調,到福建莆田鄉(xiāng)賢“林劍舞”團隊籌拍“互聯網版·新西游記”6集微短劇;從江西上饒開設線上普法欄目“微夜校”,到西藏組織學生開展網絡安全實地參觀、體驗高新科技的交流互動式研學活動……網信部門會同相關部門因勢而為、主動作為,廣泛開展網絡法治宣傳,形成一大批成功經驗和創(chuàng)新做法,實現普法用法融會貫通,法治治理全鏈條同向發(fā)力,為普法工作提供了新范式,也為社會治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多元參與、見行見效“普網絡法”,著力宣傳網絡法律法規(guī)。各地各網站在網絡法治宣傳過程中,精心組織開展網絡法律法規(guī)宣傳,讓民眾以更為生動直觀的方式了解網絡法律知識,從旁觀者變?yōu)閰⑴c者、支持者和宣傳者,推動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日益成為網絡空間廣泛共識和基本準則,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在網絡空間得到全面彰顯。與時代發(fā)展合拍、與治網實踐同頻、與網民需求共振,網絡名人圍繞網絡謠言、網絡暴力以及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等網信領域法治宣傳重點和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債務糾紛、社會治安等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法治熱點難點,形成“網絡普法V矩陣”,網絡法治宣傳教育流量效應進一步凸顯。
技術賦能、用心用力“互聯網+普法”,不斷提升網絡普法效能。網絡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人工智能應用方興未艾,要求網絡法治宣傳需要與時俱進、因勢而新,緊跟互聯網發(fā)展步伐,在可視化呈現、互動化傳播上下功夫,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將專業(yè)法律知識形象化、生活化、通俗化,讓網絡法治理念和常識“飛入尋常百姓家”。要善于借助新媒體、新技術,構建全媒體法治宣傳體系,運用圖解、動漫、短視頻等多種形式創(chuàng)作網絡普法作品,推動更多“鍵對鍵”的線上活動和“面對面”的線下普法相融合,將新技術新應用融入網絡法治宣傳全過程,實現技術和普法、法律服務創(chuàng)新耦合,不斷擴大覆蓋面、提升精準性。
“e”路向“新”,務實有為,開創(chuàng)法治宣傳教育新局面。網絡已成為社會信息傳播的主渠道、思想文化建設的主陣地,更是億萬民眾精神生活的新空間。貫徹實施法治宣傳教育法,涉網機構、部門和網絡服務提供者責無旁貸,也必定大有可為、有更大的作為。(高譚)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fā)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