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深入做好《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的學習教育工作,根據市委統一安排,我市社科理論界積極行動,通過召開學習座談會、征集理論文章等形式,推出一批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價值的研究闡釋成果。這些成果或從宏觀視角闡釋著作的思想體系,或聚焦“人民至上”立場探尋治國理政智慧,或圍繞理論普及闡述社科工作的時代責任,或結合教育、科技、人才等主題探討立德樹人與高質量發展路徑,部分成果還注重將黨的創新理論與連云港市情實際相結合,為譜寫“強富美高”新港城現代化建設新篇章尋理探源、貢獻智慧。 特遴選部分理論成果予以刊發。希望文章能引發讀者思考共鳴,共同推動學習宣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走深走實,持續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港城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把握歷史主動 堅定文化自信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中關于歷史與文化的論述,構成了邏輯嚴密、內涵深邃的理論體系,其核心要義在于以歷史主動精神洞察時代規律,通過“兩個結合”夯實文化自信根基,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根本遵循。
一、理論基石:歷史主動精神的內涵與方法論價值。歷史主動精神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核心品質,其本質是對歷史發展規律的自覺把握與創造性運用。總書記強調“以高度的歷史主動精神把握歷史規律、認清歷史大勢”,這一論斷超越了被動順應歷史進程的機械史觀,確立了主動認識、改造世界的實踐邏輯。歷史主動精神以唯物史觀為理論支撐,要求主體在歷史進程中兼具戰略思維與斗爭意識,深入剖析歷史演進內在動因,精準預判時代發展趨勢,從而在復雜局面中保持戰略定力,凝聚共識與力量。
二、核心路徑:“兩個結合”的理論創新與文明突破。堅持“兩個結合”,是貫穿論述的核心邏輯。“第一個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貫原則,新時代語境下更強調問題導向;“第二個結合”則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思想解放,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的深度融合。馬克思主義以真理之光激活中華文明優秀基因,推動其向現代文明轉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以連續性、統一性等特質豐富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內涵。這一結合從學理上破除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堅實的文化合法性。
三、價值目標:文化自信的學理依據與現代文明建構。弘揚歷史主動精神、推進“兩個結合”,最終指向堅定文化自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價值目標。總書記提出的中華文明五大突出特性——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為文化自信提供了堅實的歷史學與文化學依據。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并非復古懷舊,而是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納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的基礎上,通過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形成的文明新形態,實現了中華文明現代轉型與民族性的辯證統一。
四、實踐要求:理論轉化的路徑與學術實踐指向。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實踐。論述明確了從理論到行動的轉化路徑:一方面要求在履職實踐中踐行歷史主動精神,提升戰略思維;另一方面強調在文化創新中堅守正確方向,加強中華文明起源與特質的學術闡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國民教育與文化創造。在文明交流層面,要秉持開放包容理念,以學術話語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華文化國際傳播。
第五卷的歷史文化論述,構建了“歷史認知—實踐路徑—價值目標”的完整理論體系,深刻回答了新時代歷史觀、文化觀、文明觀的重大命題,為中國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學理指引,彰顯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創新與文明貢獻。(尹德樹 江蘇財會職業學院黨委書記、連云港歷史學會會長)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梁紅燕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