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上午,無錫崇安寺鐘樓一樓展廳內,墨香與木質結構的沉韻交織。連云港籍畫家成以鋼站在《太行元氣》畫作前,向駐足觀眾抬手示意:“1972年在海州畫的那棵松樹,是我筆墨生涯的起點。”當天,“吞吐大荒·心印天地——2025(無錫)成以鋼中國畫展”正式開幕,60幅跨越20年創作歷程的作品,在百年鐘樓飛檐的映襯下,鋪展開一條連接海州與無錫的藝術軌跡。
?
本次展覽由東方文化會客廳承辦,展期將持續至2025年10月26日。展品涵蓋山水、人物、花鳥等多個題材,時間跨度從2005年的《長城魂》延伸至2025年新作《絲路之光 東方靈境》,系統呈現成以鋼五十載從藝之路的探索與沉淀。

為何落子無錫?文化原點的雙向奔赴
“選擇在崇安寺鐘樓辦展,看中的是這里歷史與當代交融的文化氣場。”成以鋼在開幕式答謝詞中說。這位1960年生于連云港海州、祖籍蘇州的畫家,雖非無錫籍,卻與江南文化有著天然聯結。
崇安寺作為無錫城市原點,始建于東晉興寧二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與上海城隍廟、蘇州玄妙觀、南京夫子廟并稱為“江南四大名剎”。展廳所在的大自鳴鐘樓建成于百年前,曾是無錫第一高樓,樓頂避雷針曾是全市地理“零坐標”,每到整點的鐘聲承載著老無錫的集體記憶。開展儀式上,無錫文化界代表提及,鐘樓的百年底蘊與成以鋼筆墨中的雄渾氣質形成呼應,“是吳文化與海州文化的一次自然對話”。

開幕式現場,第四屆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王衛軍、連云港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李超等兩地文化界代表應邀出席。成以鋼在分享中提到,從海州師范學校啟蒙,到南京藝術學院深造,再到宜興設立工作室,江蘇的文化土壤始終滋養著他的創作,此次來無錫辦展,是對這份文化淵源的回望與呼應。

展品里的足跡:從海州松到太行石的筆墨修行
展廳入口處的時間軸,清晰標注著成以鋼的藝術關鍵節點。1972年,少年成以鋼在紙上隨手畫的一棵松樹,被海州師范學校校長郇華民一句“有天賦,能成畫家”點醒藝術之路,這一細節被他寫進部分展品題跋中。

1980年代至90年代,成以鋼先后拜師夏子頤、陳大羽、謝海燕、張文俊四位先生,1994年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2000年,他辭去連云港市化工廠工會工作,赴廣東、北京等地發展,2010年在宜興成立書畫工作室。這些人生轉折,都轉化為筆墨語言呈現在展品中。

“他的足跡都在畫里?!闭褂[策展人指著一組太行系列作品介紹。2012年起,成以鋼六上太行寫生,本次展出的《太行之秋》《太行情》《太行雄姿》等作品,記錄了他對太行山脈不同季節的觀察。其中丈二巨幅作品《太行雄姿》采用全景高遠式構圖,山石以積墨技法呈現,樹木多有枝無干,山腰屋舍與游人點綴其間,這也是他將北方山水雄渾氣質與江南筆墨靈動結合的典型創作。

本次展覽特別設置“寫生稿墻”,六十余張寫生原稿按地域分類陳列,標注著創作時間與地點:2012年秋太行初雪、2015年春黃山云海、2018年冬宏村古建、2024年夏無錫鐘樓。每張原稿旁都附有對應的成品畫作,直觀呈現從素材到創作的轉化過程。“未曾踏足的地方,我無法動筆。”成以鋼解釋這種創作原則。

三幅無錫主題新作成為現場焦點。《崇安鐘韻伴琴魂》《惠風靈韻》與《秋染惠山巔》均為2024年專門創作,其中《無錫鐘樓與阿炳》在寫生稿基礎上做了三處調整:抬高阿炳雕塑形象、偏移鐘樓位置、設定朝陽初升的光影。作品說明中寫道:“并非虛構,而是重構視覺邏輯以傳遞希望之意?!?/p>
跨界探索:從宣紙到瓷胎的技法延伸
“我寫字就是在作畫,作畫就是在寫字?!泵鎸τ^眾“字好還是畫好”的提問,成以鋼的回答被制成展板立于展廳中央。這一“書畫同源”理念貫穿展覽始終:山水畫題款采用隸書,筆法與山石線條同構;人物畫《面壁圖》中,“面壁圖”三字題款與達摩形象形成視覺平衡,畫面右側斜出的梅花枝干與字跡筆勢一致。

展廳專門設置瓷畫展區,展示成以鋼2013年、2016年創作的青花瓷作品復制品。說明牌標注著創作細節:為掌握瓷畫技藝,他多次前往景德鎮,自帶折疊床與燒窯師傅同吃同住,鉆研釉料與窯火特性近三年。其中一件青花山水瓷盤,將書法的中鋒用筆融入瓷胎繪畫,青花發色隨山體層次變化,呈現出宣紙筆墨難以達到的質感。

“這是傳統技法的延伸,不是創新?!背梢凿撛趯в[時強調。他的創作筆記顯示,所有瓷畫題材均源自此前的宣紙作品,僅在載體轉換中調整筆墨力度。2013年,這類作品被外交部禮賓司作為國禮贈送新加坡、日本兩國;2016年,又由江西上饒市政府贈予國際友人。
從展覽作品可見,成以鋼的藝術成就早獲業界認可。2005年,作品《長城魂》入選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2014年,《太行之秋》入選江蘇省第二屆青奧會書畫名家提名展,《太行情》入選江蘇省第五屆新人美術作品展;2017年,《與海對話》入選全國中國畫作品展;2025年,新作《絲路之光 東方靈境》應邀參加“墨韻地名,丹青華章”全國書畫作品展。2014年,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已為其出版《成以鋼中國畫作品集》。

業界回響:堅守與探索中的藝術本色
“在‘制作大于書寫’的當下,他堅持寫意道路尤為難得。”王衛軍在致辭中表示,成以鋼的作品筆墨輕松自然,雪景、黃河題材及《萬里江山》等作品處理虛實與環境結合到位,焦墨作品色彩純粹統一,盡顯高級感。同時他也提出建議:畫畫需做減法,避免畫得過滿過具體,注重留白以留想象空間;部分作品色彩需更統一純粹,落款篇幅及線條變化可優化。
李超對成以鋼的創作理念給予高度肯定。他認為成以鋼作品主題鮮明,緊扣“推動生活美好”,兼具現實關懷與藝術感染力;其創作扎根生活,深入太行山等艱苦地區寫生,作品既呈現厚重感,又有飄逸氣質,印證了“生活是創作源泉”的真諦。李超還提及,成以鋼作品風格豐富多元,“大有大的傳播,小有小的精美”,并建議將展覽遷至連云港美術館,讓當地民眾共享藝術成果。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郭家高則聚焦其藝術堅守。他提到,成以鋼35年在艱苦條件下創作,曾因地下創作患上腰疾,卻始終將藝術視作生命元素,不求外界評價。郭家高認為,畫展“小中見大、有開有合、天人合一”的風格在喧囂中顯清澈透明,而其書畫融合的水準在同行中較為少見。

開幕式結束后,成以鋼帶領嘉賓觀展,細致解讀代表作品的創作背景與心路歷程。他在導覽中多次強調:“真正的力量源于傳統的深厚根基與對生活的真誠體悟,而非浮于形式的創新?!?/p>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一個月。市民和藝術愛好者可前往無錫崇安寺鐘樓一樓展廳,在百年鐘聲的文化語境中,讀懂成以鋼從海州松到無錫鐘的筆墨足跡,感受傳統藝術在當代的鮮活生命力。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交匯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