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記者 楊寶光)9月28日清晨,天還沒亮,黃海之上海風蕩起陣陣波濤,海水一次次拍打著開山島邊緣的石階,發出隆隆聲響。
此時,24歲的常發棟已經換好軍裝,開始進行升旗前的各項準備。雖然動作早已重復了很多次,但這一次格外莊重與不舍。
常發棟是江蘇省連云港市開山島的一名00后守島青年。去年9月29日以來,作為第七批守島民兵的一員,他與其他隊員一起戍守海疆。當天,正是他們與新一批守島人員交接的日子。
開山島位于連云港市灌云縣黃海海域,距離燕尾港海岸12海里。盡管只有兩個足球場大,卻因地處黃海前哨,扼守蘇北沿海,成為祖國東大門上的戰略要地。過去這里由部隊駐守,1986年部隊撤離后,改由民兵值守。
2018年,守島32年的王繼才倒在工作崗位上,用生命兌現了“守島就是守國”的諾言。受此激勵,一批批年輕人接過守島接力棒。
常發棟從小就知道王繼才夫婦守島的故事。2024年,單位組織員工守島,他第一時間報了名。
長期在海島巡值,常發棟的皮膚變成了褐色。他告訴記者,守島青年分4個班輪流值守,一班3人,每次15天。
“剛上島時,熄燈后屋外黑洞洞的,海風從門縫鉆進來叫了一夜。”常發棟笑著回憶,初上島的新鮮感藏在“吃不完的螃蟹”里,“10月,島上的螃蟹多得泛濫,蒸著吃、煮著吃,根本吃不完!”但新鮮感褪去后,守島的日子難免枯燥。
每天5點半起床,升國旗、巡島、做飯、整理內務、寫日志,還要定期查看島上微電網的運行情況,內容規律重復,卻容不得半點馬虎。
守島時,最擔心的是碰上惡劣天氣。常發棟告訴記者,他們每天都要密切關注天氣預報,遇上惡劣天氣要提前把國旗收好、做好微電網系統的巡視維護和電能儲備,確保島上電力的穩定供應。
王凱洋也是這里的守島青年,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島上得知妻子懷孕的消息。最開始那幾天,他激動得睡不著覺,恨不得立刻下島,回家確認這個好消息。后來每到臨近換班時,他的心情就越發迫切。“心里裝著家,守島也更有動力了。”他說。
?穆陳旺是土生土長的灌云人,2015年退伍轉業后,因工作數次登上開山島,檢查維護島上用電設備。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讓他腦海中的英雄故事具象化,也堅定了他守島的決心。守島一年里,讓他記憶最深的是父親的“照片家書”:輪椅上的父親,顫巍巍豎起枯瘦的手指。護工傳來的附言只有3個字:“守好島”。
9月28日清晨,國歌響起,鮮艷的五星紅旗在海島上空冉冉升起,簡短的換防儀式順利結束。隨著一聲“敬禮”,常發棟等人面向國旗、面向海島,最后敬了一個軍禮。
“守島任務暫告一段落,但我的心永遠留在這里。”王凱洋說,“只要組織需要,我隨時回來。”而常發棟則像往常一樣,在海防日志上寫下最后一條記錄:9月28日,巡島一切正常。他將日志鄭重交到新隊員手中,笑著說:“現在島上有電、有水、有光,再也不是王繼才老班長那個只有煤油燈的年代了。”
據開山島民兵哨所所長陳志顯介紹,第八批守島隊員共有12人,其中35歲以下的有5人。“第一次登島,看到‘甘把青春獻國防,愿將熱血化丹青’那副對聯,我就明白了什么是堅守。”新隊員顧皓文說。
陳志顯告訴記者,長期以來在軍地多方支持下,如今的開山島已經換了模樣,不僅建成開山島風光儲互補智能微電網系統及海水淡化系統,讓開山島告別“靠天用電”“靠雨吃水”的歷史,還投入運行“全電廚房”,使島上實現全部電氣化、清潔化,安全又衛生。
2020年6月,江蘇省首個海島電力北斗地面基站在開山島建成投運,不僅能為海島及周邊海域提供精準定位、授時,還能顯著提高微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能力。同年9月,開山島海防視頻監控站投入使用,可監控4.5海里范圍內的漁船、海況,為守島隊員裝上“火眼金睛”。
儀式完成,常發棟和同伴登上了離島的船只。“臨近交接班時,我還滿是對歸程的期待,可當登船回望開山島,海風卷著熟悉的燈塔光影,往日巡島、檢修設備的畫面突然涌上心頭。”常發棟說,“這些經歷將成為我心里最清晰的守島印記。”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