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華)2022年之前,方莊村集體還背負著20萬元的債務;短短2年后,到2024年,村集體收入已突破600萬元,純收益超過100萬元;預計到2025年,村集體收入將躍升至1600萬元以上,純收益有望突破450萬元。位于灌云縣楊集鎮北部的這個小村莊,何以實現如此跨越式的發展?
其致富密碼,在于探索出一條“小田變大田、農業帶工業、工業促就業、強村幫弱村”的興村富民新路徑,成功激活了集體經濟的“一池春水”。
小田變大田
小利積大錢
金秋時節,通往方莊村的四中溝村路兩旁,1935畝水田生機盎然、稻穗彎垂,預示著又一個豐產季。
這片水田就是方莊村脫貧致富的“風水寶地”。它原本分散在農戶手中,有的撂荒多年,如今統一流轉歸村集體自主經營。這就是方莊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唐曉蜜于2022年6月上任后作出的第一個決策。
這一決策非常“接地氣”。2022年之前,方莊村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除了村部辦公房和一座占地面積8畝、校舍又矮又破的村小學之外,村里再沒有其他集體財產,有的只是陳欠的“饑荒”20萬元。因為被欠薪4萬多元,村“兩委”成員工作積極性不高。全村戶籍人口2665人,青壯年紛紛外出打工,常住人口只有621人,留守的老弱病殘勞動能力弱,村里3400畝耕地閑置了不少。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看頭羊。2022年6月,在鎮黨委堅持以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第一要務、以“書記抓、抓書記”為選人用人導向的政策指引下,原本在連云港汽車客運有限公司跑長途的唐曉蜜賣掉了6輛客運車,回村參加村民選舉并成功當選方莊村“一把手”。
當時,縣、鎮兩級黨委正開展“規模化整合土地,村集體自主經營”的工作部署,唐曉蜜針對方莊村底子薄、荒地多的實際,召集38名在家黨員和12名群眾代表開會商議如何推動“小田變大田”。
“雖然當時有個別人擔心這事會虧本,但是這項工作不僅能夠提升糧食產量,而且可以解決外出打工人的后顧之憂,更何況農村最不缺的就是種地能人,所以最后少數服從多數,集體通過了決議。”80歲的村民代表蘭井明對當天的會議情景記憶猶新。
決策通過了,村集體一窮二白,土地流轉經費從何而來?答案就在“富民興村貸”。原來,灌云縣財政與縣農商行合作推出“富民興村貸”,用1000萬元“富民興村貸款擔保專項資金”成功撬動1億元貸款。不僅年利率降至3.65%,為全市最低,而且村集體貸款利息前3年暫緩償還,由縣財政全額暫行墊付,3年后,再由村集體償還財政貼息后的70%利息。
方莊村成功申請到了200萬元“富民興村貸”,并以每畝1000元的價格流轉村民閑置田地,僅此一項就比農民自行出租田地高出400元,而且他們還可以申請到村集體的種植基地勞動就業,所有參與流轉的農戶每年可增收四五千元。另外,對于夾在整片種植基地中不愿意參與流轉的“夾馬田”,村委會拿出離村民家近的好地進行調換。唐曉蜜就親自用自家的一塊好地為一位年長村民調換了耕地。因此,第一年村集體成功流轉了180畝農田并開展稻麥輪作。
在種植方面,楊集鎮整合農經、農技、農機等部門力量成立富民興村專業團隊,不僅集中統一采購籽種、化肥、機械等,而且全周期指導田間管理,并引導各村設置書記示范田,從而成功實現降本增效。據測算,方莊村水稻畝產增收300斤,小麥畝產增收150斤。
就這樣,撂荒地成了村集體增收的優質資產。2022年底,方莊村180畝流轉地實現經營性收入60多萬元、凈收入15萬元。嘗到甜頭后,2024年方莊村流轉土地猛增到1935畝,種糧凈收入45萬元,再加上其他二產收入,村集體凈收入超百萬元,真正通過“小田變大田”實現了“小利積大錢”。
工業促就業
興村又富民
在四中溝村路南側,一塊“灌楊方莊富硒大米”的標志牌十分醒目,讓人不禁心生疑問:同一片流轉地,為啥偏偏這塊地種出來的就是富硒大米?
“楊集鎮有一位姓管的博士,他在蘇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上班,我就請他幫忙牽線搭橋,用他們公司研制的富硒肥料種植了200畝水稻,并采取訂單農業的形式,注冊了‘灌楊方莊富硒大米’品牌,將加工好的富硒大米以每斤5.5元的價格定向賣給他們公司,比起種植其他水稻,每畝可增收1500元。”唐曉蜜告訴記者,為了改變傳統稻麥“靠天吃飯”、附加值低的“一產現象”,2023年8月,村委會花4.5萬元買了一臺小型碾米機,并與他人合伙建了1座糧食烘干房,同時將村小校舍進行翻建,拿出一處空間用作糧食倉儲,就這樣形成了一條小型“生產、烘干、加工、倉儲”稻麥輪作產業鏈,帶動50余人就業增收。
這種“農業帶工業、工業促就業”的興村富民模式,還體現在方莊村的2萬噸草場項目上。
站在方莊村稻麥輪作產業基地向南望,遠處一大片露天場地堆放著小山似的成捆秸稈,這里就是方莊村投入80萬元購置新型秸稈加工設備,并利用村里的閑置空地建成的2萬噸草場。
“秸稈焚燒一直是農村環保的難題,流轉了這么一大片土地后,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秸稈處置問題,尤其是鎮黨委要求各村都要落實‘規模化流轉土地、村集體自主經營’的興村富民模式,所以我覺得秸稈回收利用項目肯定大有可為。”唐曉蜜告訴筆者,這個2萬噸草場項目已經將全鎮的稻麥秸稈“包圓”了,與內蒙古扎魯特旗、東北奶牛場、河北食用菌廠、香風牧業、揚州造紙廠等簽訂了秸稈收購訂單,僅此一項就為村集體增收800萬至1000萬元、凈收益80萬至100萬元。
“有一次和市領導外出調研,他跟我說鄉村振興的關鍵就是要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有工作干、有錢賺,不用東奔西跑出去打工。”唐曉蜜說這句話對自己觸動很大,所以,如何幫助留守的老弱病殘在家門口就業一直是他考慮的現實問題。
為此,他用村集體收入將村小學的校舍翻建成寬敞的廠房,引進連云港市夢雅服飾有限公司,以承接縣城工廠制作的主題服飾打包發貨和布匹裁剪業務,僅此一項就吸納30人就業,人均月薪兩三千元。此外,他還把在江陰市從事服飾標識制作業務的方莊村民陳福利引進回村創業興業。“我最看重的就是她的這個項目至少能帶動15個留守婦女就業,人均月工資四五千元,這在村里算是高收入,所以,我準備把她吸納進入村委會,一是對她回村創業的肯定,二是鼓勵她參與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唐曉蜜坦承自己的想法。
就這樣,“農業帶工業、工業促就業”的發展模式不僅鼓了方莊村集體的“錢袋子”,更富了農民的“家底子”。唐曉蜜自信地說,2025年預計實現村集體經營性收入1600萬元、經營收益450萬元,按照鎮里的績效考核政策,“村兩委”成員拿到工資系數的兩倍不成問題。
強村幫弱村
單打改抱團
村集體的“錢袋子”鼓起來了,“村兩委”成員的精氣神煥然一新。6名村委成員不僅帶頭把自己的土地流轉給村集體,而且因為各有分工且考評嚴格,所以變得有干勁、有奔頭。另外,村委會也有能力為群眾辦一批民生實事,維修村路、電灌站,疏浚溝渠,全村道路實現太陽能路燈全覆蓋,每年拿出5萬元走訪慰問困難黨員群眾,為5名五保戶安裝新空調,村民幸福感持續提升。
“村里逢年過節過來慰問我,去年夏天給我裝了空調,聽說現在村里的主路馬上要加寬,連我家門前的土路也要修成水泥路。”67歲的五保戶唐炳財雖然不善言語,但簡短的對話中可以聽得出他對方莊村委會的工作很滿意。
不僅要各美其美,而且還要美美與共。按照鎮黨委“強化典型引領,深化區域共建”的“共富”思路,2025年3月,方莊村與片區內的孫小港、長流、莊場、順興4個村開展區域黨建共建聯建,成立稻麥產業聯合共富大黨委,推動資源共享、以強帶弱、抱團發展。
2萬噸草場項目就是產業聯合大黨委“共富”效應的有力體現。該草場是方莊村聯合莊場村,利用其鄉村振興幫促款共同投資的,莊場村因此每年可分紅20萬元。另外,由于該項目承攬了全鎮各村的稻麥秸稈回收,所以方莊村還要每年從草場利潤中給付各村3萬元秸稈回收費。
除了秸稈回收利用項目,大黨委還拿出200多萬元,研究確定了4個產業項目,其中,稻麥輪作產業項目帶動5個村集體自主經營面積提升至4500畝,并與江南米道公司合作試種600畝低糖水稻;富硒產業經濟項目不僅要提檔升級富硒大米加工車間,還將探索富硒大豆、富硒雞蛋等多元化產品;農事服務中心項目計劃今年底在方莊村小學空閑場地建設1000平方米廠房,屆時省里有關部門將利用鄉村振興幫促款為該中心采購拖拉機、插秧機、植保無人機、聯合收割機等先進的農機設備,大黨委不僅可以免費給5個村莊使用,而且還可出租創收,為周邊區域提供全面高效的農事服務;農民就業增收項目盤活順興、長流等村小學閑置地塊,拓展廠房面積3500多平方米,引進主題服飾、電子元件、繡花針線、農產品冷庫等,既為村集體增收,又帶動周邊90人就業。
據測算,2025年,方莊村產業共富大黨委片區的另外4個村預計實現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全部過百萬元,帶動周邊百余人就業增收,每人年均增收三四萬元。
放眼全鎮,今年晚秋,除方莊和鎮南兩個村子外,楊集鎮預計還將至少實現5個千畝示范村,村集體自主經營面積將突破2萬畝,村集體經營性收入有望實現5300萬元(村均超120萬元)、經營收益1200萬元(村均30萬元左右),村集體經濟正從“一枝獨秀”變成“遍地開花”。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