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田震 通訊員 鄭欣華)“我眼不花耳不聾,每天最樂呵的事,就是站在文苑樓的月亮門前,看孩子們抱著書跑進來——那動靜,比我年輕時看麥子抽穗還讓人踏實。”93歲的“五老”志愿者徐正然這樣表達他對孩子們的喜愛。
在徐圩新區的東辛農場,徐正然把三十多年的光陰釀成了溫暖的守望,用日復一日的陪伴,在幾代孩子心中種下了愛與文化的種子。
做青少年的“勵志書”

1993年,已經從派出所所長崗位退休的徐正然,沒有選擇含飴弄孫的清閑生活。懷揣一本早已卷邊的《唐詩三百首》,他走進了關心下一代的廣闊天地。他堅信“文字能暖人,藝術能育人”。燈光下,他戴著老花鏡,一筆一畫地推敲詩句。歲月不負有心人,他陸續發表了數百首格律詩,出版了《情愫匣》《苦樂春秋》等作品集,還創作了七部貼近農場孩子生活的地方劇劇本。
他的文字從來不是空洞的說教。留守兒童小浩的故事,成為他“以文育人”的最好注腳。當發現小浩在畫板上寫下“想爸媽”三個字后,徐正然沒有說教,而是坐下來,翻開《苦樂春秋》,輕聲念起那首《歸雁》:“你看那大雁,不管飛得多遠,心里總惦著歸巢……”詩中“大雁歸巢”的意象,像一把鑰匙,打開了孩子緊閉的心門。從此,他帶著小浩田間采風、教他寫詩,還將孩子寫的《麥田里的爺爺》連夜修改投稿。當看到自己的名字變成鉛字時,小浩眼里第一次有了光。后來,這個曾經孤僻的孩子憑借《東辛的風》榮獲市級詩歌獎,他在領獎臺上動情地說:“是徐爺爺讓我通過詩句,看到了成功。”
然而,徐正然很快意識到,僅靠文字的力量還不夠。“孩子得有個安心讀書、快樂成長的地方。”2012年,八十歲壽辰之際,他做了一個讓家人震驚的決定:拒絕操辦壽宴,拿出全部積蓄,并動員子女共同出資近400萬元,要在農場中心為孩子們建一個“家”。
從那天起,這位八旬老人開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創業”。從圖紙設計到施工監理,他事事親力親為。夏天,他戴著草帽、拎著水壺,頂著烈日每天往返工地三四趟;冬天,他裹著厚棉襖,在寒風中叮囑工人:“慢工出細活,這樓是給孩子們用的,一點都馬虎不得。”工人們勸他休息,他卻說:“多盯著點,我心里才踏實。”
歷時一年,一座2035平方米的仿古四合院——東辛文苑樓拔地而起。朱紅立柱、雕花窗欞、寬敞的閱覽室、明亮的活動室,還有他親手種下的石榴樹,處處洋溢著家的溫暖。樓建好后,他又動員五位退休教師開設免費寒暑假輔導班,開設書法、繪畫、航模等課程。雙胞胎姐妹小雅和小欣是首批受益者。曾經只能在假期看電視的姐妹倆,在這里找到了新天地——小雅深耕書法,指尖磨出繭子仍堅持練習,最終獲市級書畫大賽二等獎;小欣迷上了航模,后來代表學校在省級科技競賽中獲獎。她們的母親特意從外地趕來,緊握徐正然的手熱淚盈眶:“徐大爺,太謝謝您了!現在孩子每天都盼著來文苑樓,不僅學到了東西,整個人都變開朗了。”
織就“家校社”育人網
?
“教育孩子就像種莊稼,光靠學校‘施肥’不夠,還得家庭‘澆水’、社會‘松土’。”這是徐正然常掛在嘴邊的話。作為孔子學會分會原會長,他深知育人需要凝聚各方力量。
2018年,86歲的他牽頭組建“立德樹人”研究會,帶領團隊深入灌南縣北陳集鎮等地的鄉村,走訪百余戶留守兒童家庭。調研歸來,他連夜撰寫《農村未成年人德育現狀與對策》報告,推動“螢火蟲”計劃落地——組織志愿者每周為留守兒童輔導作業、開展心理疏導。
在東辛農場小學,他倡導成立“家長課堂”,牽頭編寫《家校協同育人手冊》。學生小宇的爸爸曾堅信“教育是學校的事”,孩子考不好非打即罵,導致小宇叛逆厭學。徐正然邀請他參加“親子共讀”,在共讀《麥田里的守望者》后,看似無意地說:“你看,好的教育就像守望,需要的是耐心和陪伴,而不是責罵。”這番話深深觸動了小宇爸爸。從此,他轉變教育方式,陪孩子分析錯題、參與詩詞活動。小宇的成績提升了,性格開朗了,還在2025年被評為市級“美德少年”。領獎那天,小宇爸爸紅著眼眶對徐正然說:“徐大爺,是您讓我明白,好爸爸不是罵出來的,是陪出來的。”
徐正然還深諳“寓教于樂”的真諦。2018年,他個人出資創辦“東辛文苑藝術團”,編排《母親的夙愿》《賭博》等鄉土劇目。《母親的夙愿》巡演時,學生小軒看得淚流滿面——他的父親不務正業,家庭情況很不好。看完戲后,小軒鼓起勇氣用劇情勸說父親,最終感化了父親,家庭重歸和睦。后來,小軒的父親主動加入藝術團幫忙,用行動回報這份恩情。
此外,他開辦的“孔子學堂”成為傳承美德的重要陣地。每日清晨,他帶領孩子們誦讀《弟子規》,講述“黃香溫席”等傳統故事。曾經愛和奶奶頂嘴的小諾,在學堂熏陶下變得懂事孝順,主動分擔家務。2015年,“孔子學堂”獲連云港市精神文明建設十大品牌提名獎,他創作的《壯舉》等劇目成為市級德育素材之一。面對榮譽,徐正然始終淡然:“金杯銀杯,不如孩子們能走好人生路這個口碑。”
做未成年人的“護航者”
93歲的徐正然,腳步不再輕快,背影也有些佝僂,但他初心不改。見到孩子時,眼里總會放出光彩。2024年冬天,他感冒咳嗽,嗓子沙啞。孩子們圍上來關切詢問,他擺擺手示意沒事,卻把孩子們送的愛心賀卡像寶貝般珍藏在懷里。有人問他為何這么拼,他指著院子里1955年親手種下的老槐樹說:“這樹老了,還能為孩子遮風擋雨。我這把老骨頭,只要還能動,就也想多做點事!”
如今,東辛文苑樓年均服務未成年人超5000人次,成為名副其實的“快樂大本營”。在徐正然的推動下,東辛農場小學獲評“國家級首批家長實驗學校”。2025年,文苑樓的15名學員憑借詩詞創作、戲劇表演等特長,榮獲市級“美德少年”“藝術新星”等稱號。當孩子們簇擁著他舉著獎狀報喜時,他總是樂呵呵地說:“看到你們越來越好,比我自己拿獎都高興。”
徐正然的事跡被寫進校本課程,短視頻中他揮鍬修渠的畫面獲千萬點贊,帶動了“銀發暖童心”的公益熱潮。他收獲了江蘇農墾首屆“文明標兵”、連云港市“優秀文藝骨干”等榮譽稱號,卻最珍視孩子們那一聲聲“徐爺爺”。
夕陽的余暉灑在文苑樓的月亮門上,徐正然坐在石階上,看著孩子們蹦跳著回家,風中傳來他們新學的詩句。這位用三十多年堅守詮釋大愛的九旬老人,用行動證明:歲月會老,但對孩子的愛與責任永遠年輕;他愿做孩子們成長路上的“連心人”,那些播撒在幼小心靈中的文化種子,終將長成參天大樹,撐起屬于他們的廣闊天空。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