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黎一 程龍)奔涌的黃海潮頭,見證著連云區的日新月異。
地區生產總值從2020年的219.1億元躍升至2024年的322.8億元,年均增長超6%;規上工業產值突破454.9億元;累計實施省市級重點項目130個,完成投資超800億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56萬元……
數字背后,是發展的脈動,也是民生的溫度。連日來,筆者深入連云區采訪,從機器轟鳴的重大項目現場,到繁忙有序的開放平臺,再到煥然一新的城鄉面貌,深切感受到一股“勇挑大梁、沖刺決勝”的磅礴氣勢。一幅以“產業強基、開放賦能、民生暖城”為鮮明特質的發展新圖景,正在山海間鋪展開來。
產業強基——
向“新”而行,鍛造強勁增長極
發展之問,首先是如何筑牢實體經濟的根基。連云區的回答是:向“新”而行,以重大項目為牽引,推動產業格局實現戰略性重塑。
在連云港抽水蓄能電站的項目沙盤前,項目工程管理部副主任李相志描繪的不僅是一個總投資86.6億元的超級工程,更是一幅區域能源安全的未來圖景。“它將是華東電網的‘穩定器’‘調節器’,更是支撐田灣核電基地、促進新能源消納的關鍵一環。”這項重大基礎設施,為連云區的產業升級注入了最基礎的確定性。
確定性,來自對戰略機遇的把握。走進中復神鷹碳纖維項目建設現場,現代化廠房已初具規模。公司生產運營部部長林康指著一排排正在安裝的設備告訴筆者,這里采用的國產化4.0技術,將生產出媲美國際頂尖水平的T1100級碳纖維。“從原料到工藝,我們追求的是全鏈條的自主可控。”林康的話語間,是從“大國制造”邁向“大國創造”的底氣。不遠處,凱實新能源電池關鍵材料項目工地晝夜不息,其目標直指“全球最大鈷生產商”。這些項目,不僅是龐大的投資額,更是連云區在新材料、新能源賽道上搶占制高點的戰略落子。
產業的“新”,還體現在對傳統優勢的再造和藍色疆土的開拓。曾經,這里的海上養殖長期依賴條斑紫菜,結構單一、風險突出。轉型,迫在眉睫。“我們引導漁民與山東、福建等地合作,在適度調減紫菜的同時,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的牡蠣養殖。”連云區漁業技術推廣站站長徐嘯濤介紹。如今,12.5萬畝的“海上牡蠣園”年產值突破7億元,成為漁民增收的“藍色銀行”。同時,全國首艘現代化南極磷蝦船“深藍”號已累計捕撈磷蝦14.5萬噸,磷蝦油、蛋白肽等高值化加工產業鏈正在形成,海洋經濟的新增長極已然顯現。
從夯實能源基礎的“壓艙石”,到突破材料瓶頸的“新高地”,再到經略海洋的“藍土地”,連云區通過“砸籠換綠”“騰籠換鳥”“開籠引鳳”,實現了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讓新質生產力在區內澎湃涌動。
開放賦能——
向“外”而拓,激活樞紐新動能
作為海濱城區,連云區的命運與開放息息相關。如何將區位優勢轉化為發展的動能?連云區作出的回答是:深耕開放,讓“流量”變“留量”,打造雙循環的戰略樞紐。
在連云經濟開發區,管委會負責人向我們展示的不再是圖紙上的規劃,而是落地生根的成果。“從南極磷蝦到北極帝王蟹,再到‘中吉烏’班列上的中亞小麥,連云區正成為‘一帶一路’交匯點上的物流與貿易樞紐。”話語背后,是完善的開放通道體系:40萬噸級礦石碼頭、30萬噸級原油碼頭等深水大港設施全面建成;“中吉烏”公鐵聯運國際班列常態化運行,將亞太市場與中亞腹地緊密相連。
通道的優勢,需要制度的創新來激活和倍增。在自貿試驗區連云區塊,制度創新是生命線。“二手集裝箱規范化交易”創新案例獲全省推廣,解決了長期困擾行業的痛點;“中吉烏班列高效運營”等多項創新,為貨物“絲滑過境”提供了制度保障。這些創新不是空中樓閣,它們直接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實效:跨境電商交易額從無到有,已達21.75億元;連云油氣貿易中心累計完成貿易額290億元;“中亞小麥—東南亞植物油”海鐵聯運業務,為國際糧食合作開辟了新通道。
開放的軟環境,最終體現在對市場主體的吸引力上,而這背后是一系列精準務實的改革舉措。連云區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將“店小二”精神轉化為“拿地即開工”、并聯審批、容缺受理、幫辦代辦等一套系統化的服務組合拳。“從項目簽約到開工建設,政府派了專人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為我們高效辦理了規劃、土地等前期手續,讓我們能心無旁騖搞建設。”江蘇凱實金橋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許網的感慨,正是連云區從“被動供給”到“主動賦能”的政務服務之變。同時,全區深化“綜合查一次”改革,將多個部門的檢查事項整合,入企檢查頻次大幅減少,切實做到“有求必應、無事不擾”。這種以企業感受為導向的營商環境優化,正讓連云區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贏得先機。
民生暖城——
向“心”而筑,繪就幸福新圖景
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增進人民福祉。連云區的發展溫度,不僅體現在經濟增長的數據上,更書寫在海濱城區每一個角落和百姓的生活日常中。
這份溫度,鐫刻在煥然一新的城市面貌上。昔日的西連島實現精彩蝶變,與小龜山微更新、羊山島生態改善等工程一起,共同塑造出獨具魅力的海濱風貌。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論壇永久會址落戶連云新城,海鷗廣場、特色街區投入使用,提升了城市品位。5年改造80個老舊小區,建成22個口袋公園,新增753個公共充電樁……這些點滴變化,讓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的夢想照進現實。
這份溫度,融入在持續優化的公共服務里。5年來,9所新改建的中小學、幼兒園拔地而起,新增學位5200個,實行小班化教學,孩子們“上好學”的愿望得到更好滿足。省中醫院連云港醫院開診,省海濱康復醫院功能完善,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醫療康養服務。累計新增城鎮就業2.4萬人,多元幫扶機制為特殊群體兜牢保障底線,讓發展成果惠及每一位市民。
這份溫度,還體現在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的協同共進上。連云區打造的“海上田園”,不僅是經濟的“藍色糧倉”,更是一道生態屏障。推廣的“生態疏養”等綠色模式,在提升牡蠣品質的同時,也凈化了海域環境。這種“因海而興、與海共生”的良性循環,讓老百姓在享受產業紅利的同時,也收獲了優美的生態環境,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展現了高質量發展最可持續的溫度。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