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銳冰 王讓庭 王宇 李青春)一紙決定,為港城“破題”;十載耕耘,為發展“立規”。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為新時代江蘇發展擘畫了“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宏偉藍圖。2015年,立法法修改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十年來,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堅持黨對立法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將全過程人民民主貫穿立法工作始終,推出了22部特色鮮明、務實管用的地方性法規,多部法規實現了“全國首創”“全省率先”,有效發揮了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重要作用,為連云港市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回望十年立法畫卷,地方立法成績斐然。我市在海洋生態、基層治理、產業發展等領域的立法獨具特色,受到國家有關部委的充分肯定;養老服務、電梯安全等民生立法補齊地方治理體系的短板,契合了廣大市民的需求和期盼;文明行為促進、市容環境衛生管理、養犬管理、旅游發展促進、石刻保護、消防管理等地方性法規打通了一些領域落實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有力提升了地方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立法十載,法治一方。地方立法作為國家立法的重要補充,一部部帶著港城溫度、彰顯港城智慧,具有地方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地方性法規,成為提升地方治理效能的堅實基礎,護航港城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聚焦特色領域立法
打造港城法治名片
2016年1月15日,江蘇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通過決定,連云港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標志著我市正式獲得地方立法權。同年5月,《連云港市制定地方性法規規則》出臺,成為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的程序依據。
獲得地方立法權后,首部法規立什么?這成為擺在市人大常委會面前的首道考題。市人大常委會立足區域資源稟賦和發展戰略,按照“不抵觸、有特色、可操作”原則,在特色領域立法上做文章,在創制性立法上下功夫,將制定“首法”的目光投向了海洋這一彰顯港城特色的方向。經過深入調研、分析論證、反復比選,經主任會議集體研究,確定《連云港市海洋牧場管理條例》為2016年立法工作計劃的正式立法項目,并上報市委研究決策。
2016年12月,《連云港市海洋牧場管理條例》經省人大常委會批準通過,成為全國海洋牧場管理領域首部地方性法規。“當時海洋牧場建設缺乏規范,用海矛盾突出。這部條例不僅明確了管理職責,還創新設計了生態補償機制,為‘向海圖強’提供了法治保障。”連云區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隨著《連云港市濱海濕地保護條例》《連云港市海島保護條例》相繼制定,全方位、立體化的海洋生態法規體系形成,共同構建起從遠海到近岸的海洋生態保護“三部曲”,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海洋特色立法的堅實基礎,為產業領域的大膽探索鋪平道路。連云港石化產業基地作為全國七大石化產業基地之一,肩負著推動石化產業整體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重任。聚焦基地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市人大常委會精準發力、靶向施策,制定出臺國內首部關于石化產業發展的《連云港石化產業基地高質量發展條例》,開創了以法治手段護航石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先例,為全國石化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連云港經驗”。
隨著該條例的實施,盛虹石化、衛星石化等龍頭企業持續壯大,產業鏈條不斷完善。在徐圩新區石化產業基地,“智慧安監”平臺正實時監測管線壓力。“該條例是我們優化園區管理模式的法治底氣。”基地相關負責人介紹,條例明確產業鏈安全監管標準后,企業事故率同比顯著下降。
作為中國東部沿海的“石刻之鄉”,港城有以摩崖造像、巖畫為代表的各類古近代石刻近千處。為守護好刻在石頭上的千年文脈,市人大常委會制定出臺全國第五部、江蘇首部石刻文物保護地方性法規《連云港市石刻保護條例》,從法治層面建立起石刻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新機制,推動千年石刻資源活化利用,讓刻在石頭上的文明“活”起來。
“以前石刻風化嚴重,現在條例要求數字化建檔,連石縫里的苔蘚都有養護標準!”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指著孔望山摩崖造像說。該條例實施后,全市近千處石刻實現“一石一策”精準保護,促進文旅收入穩步增長。
緊扣重點領域立法
回應民生發展關切
立法為民,是我市十年立法路的溫暖底色。市人大常委會始終將回應發展所需、民生關切作為立法的重要任務,不斷強化重點領域、民生領域立法探索。制定的21部法規中,民生領域占比過半。一部部“小快靈”“小切口”立法,堅持從實際出發,精準破解民生難題,力求把地方立法做精細、可操作。
在東海縣水晶市場里,商戶李老板正通過手機查看《連云港市東海水晶產業發展促進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以前水晶原石溯源難,買家總擔心真假。現在條例要求建立溯源體系,我們的水晶有了‘身份證’,生意更好做了。”李老板說,希望這部條例早日通過實施,可以進一步規范水晶市場秩序,更讓“買全球、賣全球”的東海水晶產業招牌愈發閃亮。該條例將用良法為港城新質生產力重要支撐點建設、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注入源泉活水。
從守護市民“大水缸”的《連云港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到覆蓋全市河湖的《連云港市河長制工作條例》,市人大常委會用法治力量為全市水生態環境保護筑起了堅實屏障。這些法規不僅為全市水生態環境保護筑起了堅實的法治屏障,更是對市民飲水安全、宜居環境最根本的民生回應。
《連云港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實踐;《連云港市獻血條例》用激勵機制傳遞愛心正能量;《連云港市電梯安全管理條例》守護群眾“上下”安全;《連云港市養老服務促進條例》聚焦設施建設、農村養老與長期護理保險,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連云港市養犬管理條例》以“小切口”解決治理“大難題”;《連云港市殘疾人保障條例》強化康復救助、教育就業支持,為特殊群體筑牢保障網……
“每部法規背后,都是沉甸甸的民意。”市人大法制委委員、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李青春在回顧《連云港市殘疾人保障條例》立法過程時感慨:“立足我市10余萬殘疾人群體工作生活現狀,我們深入基層聽取殘疾人群體心聲,制定殘疾人保障條例,為殘疾人群體平等地充分參與社會生活、共享社會物質文化成果筑牢保障,讓法規真正回應特殊群體的迫切需求。”
圍繞城市功能品質提升,市人大常委會還先后制定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鄉村清潔條例等,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提供了有力制度供給。
匯聚各方資源力量
深入推進開門立法
立法質量是法規的生命。十年來,市人大常委會不斷健全“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托、各方參與”的立法工作格局,在立項、起草、審議等關鍵環節精耕細作,確保每一部法規都經得起實踐和人民的檢驗。
這一格局的確立與完善,離不開制度層面的頂層設計。2018年1月10日,市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制定通過《連云港市地方立法條例》,為規范我市立法工作的程序、提高立法質量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此基礎上,我市立法工作始終保持著與時俱進的活力,對法規相關條款進行修改完善。
“立法資源非常寶貴,必須用在經濟社會發展最急需、群眾期盼最迫切的地方。”市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立項是立法的第一道關口。市人大常委會建立了動態調整的立法項目庫,通過公開征集、專題調研、專家論證等方式,廣泛聽取各方意見,確保立法計劃緊扣市委中心工作和民生熱點。
以《連云港市旅游促進條例》為例,立法動議正源于企業的強烈呼聲。“旅游旺季時,景區周邊停車難、住宿貴等問題突出,直接影響游客體驗。”連島景區一位民宿經營者道出了行業痛點。市人大常委會在專題調研中敏銳捕捉到這一需求,迅速將旅游促進條例列入年度立法計劃,旨在通過法治手段破解產業發展瓶頸。
在《連云港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的審議過程中,市人大常委會發揮了至關重要的“精修師”作用。草案初次審議時篇幅達85條,存在與上位法重復、地方特色不鮮明等問題。法制委員會廣泛征求意見后,果斷刪減重復條款30余條,將法規“瘦身”至58條,使其更加精煉,直擊企業痛點,體現了立法的精準度和地方特色。該條例的實施,夯實了“連心城、貼心港”營商環境品牌的法治基石,賦予了企業在港城扎根創業、健康發展的十足底氣。
“立法不是‘一次性工程’,而要全程開門。”市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持續加強基層立法聯系點建設,每部法規草案征求3家以上聯系點意見,通過“數字人大”平臺線上征集民意,讓立法成為凝聚共識的過程。
基層立法聯系點成為民意“直通車”。十年來,全市39個聯系點收集意見建議近千條,高公島“海上楓橋立法聯系點”更成為傾聽漁民心聲的窗口。一位基層代表說:“過去覺得立法很遠,現在家門口就能提意見,法規里真有我們的‘聲音’。”
站在十年新起點,我市立法工作更顯擔當與遠見。今年以來,我市聚焦發展與民生,制定了《連云港市殘疾人保障條例》,修改《連云港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正在制定《連云港市東海水晶產業發展促進條例》,以良法促發展。堅持急用先行,對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機場凈空保護等開展立法調研,前瞻儲備引領性立法項目,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法治支撐。
“立法十年,是探索的十年,更是成長的十年。”市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們將緊扣‘高質量’與‘特色化’,在海洋強市、產業升級、民生改善等領域持續發力,以更完善的法規體系護航中國式現代化連云港新實踐。”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