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清晨的陽光剛照射到灌云縣圩豐鎮東圩村的稻浪上,趙亞杰就來到了剛修整的田埂上,正在清理稻田雜草的王大爺見到趙亞杰,這位72歲的老人笑著喊:“趙書記,今年這水稻成色,又是個豐收年!”望著眼前連片的金黃,想起2020年初到村里時那本“3萬元集體收入”的窮賬本,趙亞杰心里頓感發燙。
作為市、縣、鎮三級人大代表,灌云縣圩豐鎮東圩村黨總支書記趙亞杰常想:村書記和人大代表不是光環,是鄉親們沉甸甸的信任;“共富”二字不是口號,是把每一戶的“小期盼”攢成全村的“大幸福”,讓泥土里長出好日子的實在。
“3萬元賬本”壓在心頭
2020年3月,趙亞杰剛到東圩村任村書記時,村部是“矮破小”的舊房子,連開會的桌椅都要從街上包子店借。第一次開村民代表大會,村會計把賬本往桌上一攤:“集體賬上就3萬元,連給村干部發工資都得湊。”那天晚上,趙亞杰在“矮破小”的村部坐了半宿,村里的狀況讓他非常清楚,他不是來當“太平官”的,是要帶著大家把日子過得好起來的。
沒過幾個月,圩豐鎮要搞村集體自主經營稻麥種植試點,此時,趙亞杰眼睛一亮:東圩村有2000多畝耕地,要是能流轉起來搞規模種植,既能讓土地“活”起來,又能讓集體腰包“鼓”起來!可當他在村民大會上提出這個想法,反對聲幾乎掀翻了屋頂。“集體種地?怕是要虧得底朝天!”在趙亞杰和村干部的苦口婆心勸說下,村組干部同意用江蘇沿海集團幫扶資金來試試。會后,村干部挨家挨戶去敲門做群眾工作,決定做規模流轉土地、村集體自主經營“吃螃蟹”的村。
田埂上的“共富承諾”
2020年秋,趙亞杰一輩子都忘不了那個場景。連續半個月的連陰雨,莊稼倒伏了一大片。收割機在田里陷得動彈不得,他和村干部蹚著泥水忙前忙后,腰累得直不起來。最后一算賬:種子、化肥、機械費全刨去,剛好保本,一分沒賺。村里立刻傳開了風涼話:“我就說不行吧!”趙亞杰把村干部和圩豐鎮的農技專家一起叫來,把賬本攤在桌上,一筆一筆地核算分析。“今年倒伏是天災,不是路走錯了。再試一年,要是還不行,我辭職謝罪!”他說。
第二年開春,在灌云縣委組織部和圩豐鎮黨委的關心下,趙亞杰和村干部在田埂上插了塊牌子:“書記責任田”,把手機號寫上:有問題隨時找我!麥收那天,金燦燦的麥穗壓彎了腰。聯合收割機在田里穿梭,會計拿著計算器一路跑過來:“趙書記,580畝地,收入超過百萬元了。集體賬上終于有錢了!”隨后3年,東圩村又趁勢而上,2024年,規模流轉種植稻麥654畝,收入超240萬元,凈收入超40萬元。
群眾的“呼聲”變成“掌聲”
集體經濟有了錢,趙亞杰就開始兌現自己的承諾,帶著村兩委把集體收入一點點花在刀刃上。560平方米的黨群服務中心建起來了,老人們在里面下棋、看書;新建3座電灌站,讓千畝良田不再靠天吃飯;疏浚后的河道水清岸綠,村容村貌煥然一新;12公里民心路通到了家家戶戶門口,柏油路面平整寬闊,路燈也亮到了村口。路修好的那天,全體村干部帶著村民去“驗收”。在群眾的掌聲中,東圩村成功獲評市鄉村振興樣板村,順利通過省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創建,從一窮二白變為增收樣板,從軟弱后進村變為美麗鄉村。
金秋時節,在東圩村這片熱土上,作為一名基層人大代表,趙亞杰知道共富之路沒有終點。田埂上的腳印會被雨水沖刷,但鄉親們的期盼永遠刻在心里。趙亞杰表示,他會繼續攥緊那本寫滿民生的履職筆記,把群眾的急難愁盼變成村里的幸福清單,讓東圩村的稻香里永遠彌漫共富的希望。(宋兵 清歌)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