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子 通訊員 郭函)昨日,筆者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1至10月,全市PM2.5(直徑小于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濃度降至25.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1個百分點,絕對值及改善幅度排名分別位于全省第4、第2;空氣優良率達87.5%,同比上升7.8個百分點,絕對值及改善幅度排名分別位于全省第2、第1。藍天白云正從“偶爾的驚喜”轉變為“窗前的新常態”。
港城空氣質量的持續改善,是全市持續推進大氣污染防治、推動綠色轉型的階段性成果,也為市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生態獲得感”。這幅美麗畫卷并非偶然天成,而是政府、企業、社會多方協同、共同執筆的結果。
企業成為減排攻堅的主力,全市56家重點企業納入縣區領導包保對接機制,在PM2.5濃度接近35微克/立方米時主動啟動“友好減排”。以敬業鋼鐵為例,其步進式燒結機逐步淘汰,同時,49家鑄造企業完成整治,5家垃圾焚燒企業實現提標改造。此外,低泄漏呼吸閥已推廣1100余套,泄漏量下降95%,這些舉措讓曾經的排放大戶變身減排先鋒。
在城市與鄉村的每個角落,清潔生活的線條正被細細勾勒。在月牙島,許多市民借助手機鏡頭打卡“港城藍”。為了市民鏡頭里的“港城藍”,港城執行了嚴格的大氣保護規范。建筑工地嚴格落實“六個百分百”(中國建筑工地揚塵防治的核心標準)抑塵措施,17臺新增專業保潔車投入運營。與此同時,港城生態環境部門在全市范圍內發放《致全市餐飲單位業主朋友的一封信》7000余份,鼓勵餐飲企業拆除隨意排放的煙囪,讓凈化設備基本成為港城餐飲企業廚房標配。此外,港城生態環境部門還配備了10套遙感監測設備,通過視頻實時監測,并積極推進高排放機械加速淘汰,國三柴油貨車逐步退場。港城正構建起“人防+技防”的立體防控體系,守護“藍天”的網絡更加健全。
在能源結構轉型方面,清潔畫筆正在為城市發展鋪就低碳底色。秋日暖陽下,一道20多公里的銀龍從田灣核電基地出發,為徐圩新區送去清潔蒸汽。今年以來,港城積極推進能源轉型升級,國內首個工業核能供汽項目順利投產,徐圩核能供熱發電廠獲國家核準,連云港港建成全國首個近零碳港口微電網,花果山景區成為全省首家通過PAS2060碳中和認證的景區,這些突破性項目正在重塑港城的能源版圖。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