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劉茜文 通訊員 高原 余欣穎)每天晚上9點多,在海一方公園的路燈下,總有一個熟悉的身影在夜跑——他是崔冀。白天,他是江蘇核電一名管閥檢修工程師,用嚴謹守護能源安全;入夜便成了藍天救援隊的義務守護者,從溺水搜救到走失人員搜尋,從賽事保障到公益宣講,把“能幫就幫”刻進日常。
他的夜跑從不“純粹”:有時撿游客丟的礦泉水瓶、風吹來的食品袋,有時會“撿”到特別的人——縮在長椅上迷路的大爺、在馬路中間徘徊的老太太,他總耐心詢問,幫聯系家人或報警,直到對方安全到家。
這份熱忱讓他收獲了諸多認可:2021年獲評連云港市“十大最美人道主義踐行者”“學雷鋒志愿服務優秀志愿者”,今年2月又獲得連云港市見義勇為基金會授予的“見義勇為”稱號。
當“核電人”的嚴謹遇上“救援者”的熱忱,崔冀的故事里,藏著對生命的敬畏,對隊友的信任,更藏著“有些事總要有人做”的堅定。
崖邊那束“生命”的光

對崔冀而言,2020年8月22日的錦屏山之夜,是刻在記憶里的特殊日子——那是他加入藍天救援隊后,第一次在救援中親手托回一個鮮活的生命。
當天傍晚6點多,救援隊群里彈出緊急通知:“錦屏山有人墜崖,速集合!”崔冀抓起救援服和急救包就往集合點跑,與隊友驅車趕到山腳下時,天已黑透。山里起了濃霧,手電筒光束探出幾米就被霧“吞”掉,眼前只剩模糊的白。
“一位40多歲的山東大哥,上山采蜂蜜時不慎墜崖,還沒聯系上。”隊長壓低聲音交代任務,崔冀攥緊急救包,指節發白——他最怕兩種結果:在這濃霧里找不到人,或者找到時對方已沒了呼吸。
山路崎嶇,碎石硌得腳掌發麻,荊棘鉤住衣服,每一步都要小心。崔冀的手表嘀嗒作響,每一聲都像敲在心上。搜救已持續了7個多小時,隊員們呼吸變得粗重,腳步放緩,帶的水和食物幾乎耗盡,卻沒人放棄。
就在這時,前方隊友突然抬手,說:“停!快看,那是不是光?”崔冀瞇著眼望去,濃霧里有一點微弱的光亮,像隨時會熄滅的燭火。“是手電筒!”隊員們瞬間來了精神,分成幾路,沿著陡峭的山坡向光亮處靠近。
越靠近光亮,離懸崖越近,耳邊的“嗡嗡”聲也越響——崔冀抬頭倒吸一口涼氣:崖壁上方密密麻麻掛著十幾個馬蜂窩,稍有不慎,就可能引來群蜂攻擊。他屏住呼吸,雙手抓著巖石縫隙,一點一點往下挪,直到趴在崖邊能看清下方情況:男子右手緊緊攥著一個快沒電的手電筒,臉色慘白。看到崖上的救援人員,帶著哭腔說:“謝謝你們……我以為我要完了。”
崔冀趕緊掏出急救包,順著繩索慢慢遞下去,又和隊友一起固定好安全繩,小心翼翼地清理著崖壁上的碎石和荊棘。凌晨4點多,當最后一段繩索被拉緊,隊員們合力將男子從崖底拉上來,并幫他包扎好。
接下來的3個小時,是下山的“長征”。山路依舊難走,卻沒人喊累,大家只有一個念頭:“快點,再快點!”
這場救援持續12個小時。次日早上7點,他們把男子交到醫護人員手中,看著救護車的燈光消失在山路盡頭,大家才松口氣。他們在附近找了家早餐鋪,圍著小桌坐下,捧著熱粥,看著彼此臉上的泥印子、衣服上掛著的草屑,突然都笑了。
那碗粥味道普通,卻讓崔冀至今難忘——粥的熱氣里,裹著“救回一條命”的踏實與溫暖。這是他第一次如此深刻地觸摸到生命的重量,也讓他更堅定:救援再難、再危險,堅持都是值得的。
勇敢的人也會說“怕”

在很多人眼里,救援一線的人定是天不怕地不怕,可崔冀從不避諱“怕”。他總跟新人講:“救援不是逞英雄,怕很正常,但不能因為怕就停下。”而這份“怕卻不停”的勇氣,要從他“擠”進藍天救援隊說起。
2014年來到田灣核電站后,崔冀的工作規律又忙碌,可心里“想幫人”的念頭一直沒斷。他時常琢磨:“連云港這么大,肯定有需要我搭把手的地方。”2017年,他聽說了藍天救援隊——一群自費買裝備、義務救險的人,這個消息像點亮了一盞燈,他四處打聽,卻始終沒找到門路。
直到2018年,他在一個志愿者群里刷到隊友阿嬌發的招募通知,他立刻加了微信,發去的信息干脆又懇切:“我能吃苦,愿意學,想加入。”
如愿加入藍天救援隊后,每周三晚上、周日全天,不管上班多累,他都會參加救援隊的訓練:無線電操作要背熟頻率,野外搜救要記清路線,沖鋒舟駕駛要掌握平衡……每一項都要“理論+實操”過關,而訓練的裝備、教材費用,全是隊員自己承擔。
他原以為自己做好了準備,可第一次救援,就讓他嘗到“害怕”的滋味。那是一次夏季溺水打撈任務,報名時他熱血沸騰,滿腦子都是“幫家屬找到親人”,可到了湖邊突然心發慌。
“兩人一艘沖鋒舟,隊友駕船,我負責打撈。”崔冀回憶,第一次把鉤子放進水里時,指尖都在抖。陽光刺眼,曬在身上卻沒半點暖意,每次鉤到東西,心都猛地一沉:“怕鉤到水草白忙活,盼著快點找到,又怕結果不好,沒法跟家屬交代。”
一次鉤子鉤到硬東西,他和隊友一起拉,以為是失聯者的物品,結果拉上來的是塊裹著淤泥的石頭。他莫名地松了口氣,可下一秒就罵自己“沒良心”——家屬還在岸邊等消息,怎么能松氣?從早上8點到傍晚,他們在湖上漂了10多個小時,崔冀的手泡得發白,每次伸手摸鉤子鉤到的東西,心都“咯噔”一下。
晚上收隊時,他坐在岸邊看著黑漆漆的湖水,忍不住紅了眼。復盤會上,隊友們安慰他:“第一次都這樣,我們當年更慌,慢慢就好了。”這些話像暖流,讓他明白——勇敢從不是不害怕,而是害怕時仍愿前行。加入救援隊,不是為了“顯眼”,而是為了把“想幫忙”變成“能幫忙”;承認害怕不是懦弱,而是對生命的敬畏,這份敬畏,讓他在救援路上走得更穩、更堅定。
日常堅持里的責任與擔當
?
崔冀的救援從不是“轟轟烈烈的偶爾”,而是“細水長流的堅持”。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救援對他而言,是“擠時間+貼錢”的事,但他樂在其中。他說:“救援技能是武器,平時練熟了,關鍵時刻才能救人。”救援中的裝備損耗、交通費用,大都由隊員自己承擔,崔冀從不在意。他說:“跟生命相比,這些錢不算什么。”
這份堅持,在2021年疫情時更顯珍貴。崔冀和隊友們分工,跑遍連云區所有的農資商店,才買到四臺消殺機器。他們在網上發聲明:“免費為社區、隔離酒店、學校提供消殺服務,有需要的請聯系我們。”
2022年開學前,為了讓孩子們能安全返校,崔冀和隊友們又主動承擔了50多所學校的消殺工作。
除了“正經”救援,他的助人還藏在生活細節里。2023年“五一”前,夜跑時的崔冀發現在海一方公園游客多了,路邊垃圾也多了,既影響環境又有安全隱患。他聯系紅十字會,牽頭成立連云區紅十字救援隊,隊員多是愛心志愿者。到目前為止,該救援隊共處理外傷30余次、幫助走失兒童3次、處理兒童意外暈厥1次。
有人問他:“上班已經夠累了,為啥還堅持?”崔冀笑著說:“世上不缺好人,可有些事,總得有人做。我能幫助到別人,這就是最有意義的事。”
這份堅持在日復一日的付出中,彰顯了平凡人的偉大。崔冀以行動詮釋責任與熱愛,在核電工程師與救援志愿者兩個角色里,書寫著同樣的擔當。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