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銳冰 陸良媛 段慧明 張穎)“咔噠、咔噠、咔噠……”秋日暖陽下,農機耕作聲穿透東海縣白塔埠鎮的曠野。紅薯地里,劉瀟雨和村民們麻利地清理著剛翻出土的果實,不一會兒,田邊就堆起了一座座赭紅色的小山。
“這批紅薯將‘變身’為‘王小埠’品牌的粉皮、粉條。”劉瀟雨的聲音清脆而堅定。她曾手握一線城市頂尖會計師事務所的錄用通知和上海高校的研究生資格,卻選擇回到家鄉,將傳承百年的紅薯粉皮手藝從瀕臨沉寂中“打撈”起來。
她用現代品牌思維和市場化運作讓老手藝煥發新生。如今,“王小埠”這個村名隨著紅薯粉皮開始被大家熟知,劉瀟雨也成為鄉村振興的青年先鋒,先后獲評江蘇省鄉村振興青年先鋒、農村創業帶頭人等榮譽。她的故事,正是一場青春與傳統的“雙向奔赴”。
緣起
老手藝的困境與年輕人的“不安”
劉瀟雨與農業的緣分,始于大學時的一次暑期社會實踐。她出生于東海縣白塔埠鎮王小埠村,這里曾是江蘇省的經濟薄弱村。實踐調研中,她深刻了解到家鄉的窘境。
王小埠村擁有獨特的旱地砂姜土質,種出的紅薯淀粉含量極高,品質上乘。得益于此,村里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手工粉絲粉皮,這一技藝傳承了近百年。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由于缺乏品牌意識和現代化經營,這些品質優良的粉皮只能被村民們在本地菜市場以低廉的價格銷售。
“粉皮都是我們自己家做的,只能在菜市場賣。”一位村民的感慨道出了無奈。微薄的利潤,無法支撐起生活的希望,許多掌握著祖傳手藝的村民,最終只能忍痛舍棄,背起行囊遠走他鄉打工謀生。這門承載著鄉愁與記憶的老手藝,連同它所依托的產業,一度陷入了停滯不前的困境。
彼時,劉瀟雨正在山東財經大學就讀,校園里的“互聯網+”活動,為她打開了一扇窗。她意識到,家鄉粉皮缺的不是品質,而是一個叫得響的品牌、一套現代化的營銷思路和一項解決儲存難題的科技手段。
她多次找到村委會和村民溝通,詳細分析利弊,描繪品牌化的前景。她的熱情與清晰的思路,最終打動了大家。她一方面積極對接高校資源,尋求科技支持,以期解決粉皮制作中的溫控、防塵以及防潮儲存等核心難題;另一方面,她聯系專業設計團隊深入村民家中,觀摩制作全過程,將這項傳統技藝與鄉村文化元素,轉化為包裝盒上生動的圖文。
終于,“王小埠”這個品牌,通過國家商標局正式注冊誕生。借助地方特產渠道和初興的網紅帶貨模式,這批承載著匠心和鄉土故事的紅薯粉皮,在當年就直接創造了20多萬元的銷售額,品牌帶動效應更是達到數百萬元。老手藝,第一次嘗到了品牌的甜頭。
忙碌中,大學生涯轉眼結束。2018年夏天,劉瀟雨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她先后前往北京、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工作,并利用業余時間備考研究生,最終同時收到了上海一所大學的研究生錄取通知和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德勤”的錄用邀請。
這曾是無數寒窗學子夢寐以求的坦途。然而,身處繁華都市,穿梭于寫字樓與出租屋之間,劉瀟雨卻感到了深深的“不安”。“在周而復始、瑣碎繁雜的工作中,我感覺自己喪失了思維的創新和創業的激情。”她回憶道,“我看到身邊許多年輕人眼中無光,滿臉迷茫;再看那些比我年長的前輩,每天依然重復著相似的軌跡……我不斷問自己,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嗎?”
與此同時,家鄉正處在創新創業發展的關鍵時期,渴求人才,尤其渴求有夢想、有知識的年輕一代。“一邊是家族企業發展招不到年輕人,一邊是在擁擠的大都市里找不到價值感的自我。”強烈的對比與拉扯之下,劉瀟雨做出了一個在旁人看來“大膽”甚至“冒險”的決定———放棄研究生入學資格,拒絕“四大”的邀請,回家鄉去!
“返鄉創業更有意義和價值感。”問及緣由,她的回答簡單而堅定。
?
破局
科技賦能與設計加持,讓老物煥發新生
回歸鄉土,并非“躺平”。劉瀟雨要面對的,是如何將大學期間小試牛刀的品牌項目做大做強,真正形成一個可持續、能致富的產業。
她創辦了晶姑娘農產品科技有限公司,注冊了“水晶姑娘”商標。她的視野不再局限于王小埠的粉皮,而是希望通過供應鏈合作,挖掘、整合更多像王小埠粉皮一樣的本土特色農產品,通過“科技創新+規范生產+品牌包裝+渠道整合”的組合拳,系統性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
對于核心產品紅薯粉皮,她深知,僅有漂亮的包裝還不夠,品質的穩定與提升才是根本。
“農業看天吃飯,受天氣影響太大了。像我們的粉皮,太冷、太熱、陰雨天,甚至空氣中的飛絮,都會影響晾曬質量和食品衛生。”傳統的家庭式露天晾曬,已成為產品標準化和走向更大市場的瓶頸。
“我們可以通過建設玻璃大棚進行室內晾曬,并引入烘干設備,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劉瀟雨說。科技的力量,為傳統工藝穿上了現代化的“防護服”,確保了產品的干凈、健康與長久保存。
產品質量有了保障,劉瀟雨開始全力打通銷路。她精心設計的包裝,不僅美觀,更講述著王小埠村的故事與文化。她積極拓展地方特產渠道,與網紅、主播合作帶貨。同時,她還與高校合作,為村民們提供免費的直播培訓,同時通過供應鏈解決上架和發貨環節,“讓村民會播就能賣,真正實現全民直播”。
“小劉真有想法,沒想到我們做出來的粉皮能這么漂亮!”看著穿上“新衣”、遠銷省內外的粉皮,村民們的臉上笑開了花,留在村里發展的意愿也愈發強烈。
“扒完紅薯,回家把紅薯做成粉皮粉條,還能賣錢。”村民們在紅薯地里賺工錢,回家制作粉皮還能有銷售收入,錢包鼓了,笑容多了,鄉村振興的圖景在這里變得具體而生動。
創新
從單一產業到多元融合的振興之路
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必須開啟多元化發展道路!”她迅速調整戰略。通過市場調研,她主動對接相關產業,提供場地服務,實現互利共贏。
她以農耕文化為抓手,以賓果農業為龍頭,統籌推進“農業+旅游+教育+文化”深度融合。如今,她打造的農旅融合示范園已發展成為集水果采摘、梅花鹿養殖、休閑觀光、民俗體驗、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體。
“我們特意邀請老師傅展示粉皮制作過程,還有納鞋底、擠羊奶等民俗活動,家長和孩子都很感興趣。”劉瀟雨介紹,曾經冷清的農場,如今充滿了歡聲笑語。
在做大做強企業的同時,劉瀟雨始終不忘帶動鄉親共同致富。她積極對接農技專家、非遺傳承人等人才,培育了20名農耕研學導師,推動周邊8家農場實現增收,帶動100余名村民創業致富。
2022年,她以第一名成績考入東海縣“興村專干”隊伍,開始從更宏觀的視角謀劃鄉村振興。
角色的轉變,意味著責任的加重。她開始從更宏觀的視角思考白塔埠鎮的鄉村振興。“我目前負責強村公司相關工作,主要是做白塔特色農產品的統購統銷,擴大我們‘白塔匠農’的品牌影響力。”
“白塔匠農”,是劉瀟雨正在著力打造的區域公用新品牌。隨著王小埠村粉皮的成功,她發現白塔埠鎮還有更多寶藏農產品:白塔肘子、草莓、西紅柿、藍莓、大櫻桃、四色獼猴桃……這些優質農產品,都將被納入“白塔匠農”的品牌體系,通過保證品質、打通銷路,未來端上更多人的餐桌。
談及創業初心,劉瀟雨總會提到母親的支持。“媽媽無論多忙,總是默默為我和弟弟準備好熱騰騰的飯菜。”這份溫暖也轉化為她對社會的回饋。疫情期間,她積極銷售滯銷蔬菜,為醫護人員提供物資,主動擔任核酸采集志愿者;逢年過節,她總會去養老院陪伴老人。
她的付出贏得了廣泛認可,成為東海縣人大代表、省團代會代表,創業項目入選市級重點產業項目,事跡被“學習強國”、人民網等媒體報道。更讓她欣慰的是,她的選擇產生了積極的示范效應。“希望我的經歷能帶動更多青年回鄉發展。”如今,她的男朋友也回到家鄉,與她攜手創業。
“城里不缺我一個,但家鄉需要我,更需要千千萬萬個我。”劉瀟雨說。在她的鄉村振興藍圖里,“老手藝煥新+農旅融合+眾人共富”的立體發展模式正在變為現實。五年間,她辦公室墻上的規劃圖不斷更新,手機里存滿了村民電話和銷售數據,深夜的燈光下總有她忙碌的身影。
家鄉的土地里,結出的不只是香甜的紅薯,更是一份扎根鄉土的堅守。這位年輕人的理想,已在家鄉的沃土中生根發芽,結出累累碩果。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