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贛榆區20萬畝海洋牧場碧波蕩漾,一場關乎全年豐收的“耕海”熱潮正蓬勃展開。
海面之上,數萬條繩索網簾如琴弦般舒展蔓延,在秋風中隨波輕搖;網簾之下,成串生蠔苗似顆顆珍珠沉潛海底,靜待生長。這片兼具生態智慧與豐收希望的藍色牧場,正為“中國紫菜之都”拉開漁業生產的精彩序幕。
在贛榆區這片廣袤的“海上菜園”里,養殖戶們駕駛著滿載苗種的種植船穿梭其間,機器轟鳴與漁民的號子聲交織成秋忙的交響。得益于獨特的地理區位,贛榆海域潮流平穩、海水鹽度適中,加之溫和的光照,為紫菜生長創造了絕佳環境,孕育出的藻體薄嫩如蟬翼、色澤透亮似琥珀,是市場上的搶手貨。
“今年苗種質量特別好,預計40到50天后,頭茬紫菜就能收割了。”條斑紫菜養殖戶周群玲蹲在船頭,小心翼翼地將紫菜苗附著在網簾上,臉上滿是期待。周群玲介紹:“頭茬紫菜口感最佳,市場價格也最高,第2茬紫菜持續20天就可以割了,采收期可一直持續到明年三四月份。按照今年的行情,每畝能增收不少。”
與條斑紫菜同樣亮眼的,還有黃海海域特有的優質生蠔。在養殖戶王開緒的養殖區,工人們正將一串串生蠔網籠有序吊入海中,網籠里的生蠔苗雖小巧玲瓏,卻承載著豐收的希望。“今年計劃投放40車到50車苗種,每車6萬多斤,從年前開始就能陸續上市。”王開緒指著遠處的養殖浮標說,如今通過生態養殖技術,生蠔品質更高了,賣得也更好了。
從昔日“靠天吃飯”的粗放養殖,到如今“知天而作”的精細化管理,贛榆區用20萬畝海洋牧場的實踐,書寫著“向海圖強”的生動答卷。近年來,贛榆區高度重視海洋經濟發展,不僅引進智能監測設備實時掌握海域環境,還組建技術團隊為養殖戶提供全程指導,讓藍色牧場成為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孫晨晨)?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周金林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