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晶晶 通訊員 孫淑莉 朱明忠)昨日,筆者從市城管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連云港市環境衛生專項規劃(2024—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已于7月31日獲市政府批復。作為未來10年的全市環衛事業發展的“路線圖”,《規劃》聚焦補齊設施短板、存量設施優化提升、資源循環利用,為提升城鄉環境衛生建設管理水平提供堅實保障。

全鏈條治理
讓生活垃圾“各得其所”
據悉,《規劃》共十三個章節,構建了覆蓋源頭減量、中端收運、末端處理及長效管理的全鏈條環境衛生治理體系。規劃基于城市發展階段與實際需求,科學預測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大件垃圾等固廢近遠期產生量,為設施規模設定和資源優化配置提供了量化依據。
在體系建設方面,《規劃》明確了生活垃圾全程分類的目標與路徑,詳細規劃了廚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及其他垃圾的分類投放、收集、轉運與處置系統以及相應的設施設備配置。同時,對建筑垃圾、大件垃圾的專項收運處理以及公共廁所、環衛停車場等基礎設施的布局標準與需求也作出了明確規定。
值得關注的是,《規劃》提出了集約化、園區化的發展遠景,計劃布局連云港固廢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并因地制宜打造環衛綜合體項目,提升設施協同處理能力和土地資源利用效率。針對農村地區,《規劃》明確了垃圾收運處理模式,將持續推進“廁所革命”和農村環境整治,推動城鄉環衛服務一體化。
立足市情
讓規劃更“接地氣”
為確保規劃落地見效,《規劃》在起草過程中,充分考慮了我市城市發展規模、現有設施狀況、區域特點、公眾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強化與《連云港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銜接。
在設施布局方面,堅持“經濟可行、技術先進、運距最優、擾民最小”原則,綜合評估地質條件、交通組織等因素。設施選址和規模確定充分對接城市開發邊界、生態保護紅線等空間管控要求,確保規劃可實施、能落地。
公眾參與也成為規劃編制的重要環節。通過“線上+線下”多元互動機制,廣泛聽取社會各界、專家學者、基層管理部門的意見建議,讓規劃內容更貼合實際需求、貼近民生、順應民需。

聚焦長效治理
繪就系統治理“施工圖”
規劃獲批只是第一步,關鍵在落實。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協同相關部門和縣區板塊,扎實開展垃圾分類提質增效,推動城鄉生活垃圾治理常態長效。
在管理機制上,將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城鄉統籌、科學引導的原則,構建城鄉生活垃圾治理長效管理機制。通過實施黨建引領、示范引路、積分引導等活動,積極探索垃圾分類新模式,采用“入戶宣傳”“桶邊督導”等多種方式,提升垃圾分類的準確率和覆蓋率,培養分類好習慣。
設施建設將按下“快進鍵”。按照《規劃》,我市將優化生活垃圾全量焚燒、應急填埋保障的處理體系。加快推進東海縣、贛榆區餐廚垃圾處理廠建設,提升廚余垃圾處置能力。目前,東海縣餐廚垃圾處理廠已基本建成,正在調試。序時推進贛榆區九泉山飛灰填埋場建設和劉灣生活垃圾填埋場改建飛灰填埋場項目,提升飛灰處置能力。
專項整治行動也將同步深化。通過優化垃圾投放點設置,配足配全投放容器、提升農村垃圾轉運能力,確保垃圾日產日清。同時,加強部門協同、上下聯動機制,統籌推進城鄉生活垃圾的收集、運輸和處理,持續提升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