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周瑩 王健民)近日,連云港市印發《連云港市高水平對外開放高質量“后發先至”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力爭到2026年,全市年地區生產總值力爭達6000億元;外貿年進出口總額突破250億美元,三年累計實際使用外資突破20億美元;港口年貨物吞吐量突破4億噸,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800萬標箱,中歐班列年開行量突破1000列。
培育開放合作新優勢
暢通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放大首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效應,提升中歐班列運營質效。完善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樞紐功能,推動上合組織(連云港)國際物流園皮帶機廊道、海河航道、集裝箱集結中心等項目建設,持續放大“一帶一路”強支點城市輻射力和影響力。
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探索建設長三角區域產業合作示范區。加強與蘇州、無錫、泰州等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產業合作,做強國家級生物醫藥先進制造業集群。深化南北結對幫扶合作,建設太湖實驗室連云港中心。堅持“融入長三角、做足隴海線”,努力實現“進了連云港就是進了上海港”,“連申快航”運量突破17萬標箱。
聚力打造國際樞紐海港。建成實華30萬噸級原油碼頭、30萬噸級航道改擴建、旗臺作業區混礦堆場、贛榆港區多式聯運中心。推動集裝箱航線擴量提質,暢通鐵路通道,落實“水運江蘇”發展任務,完成連淮高速公路改擴建,促進“港、航、路、園”無縫對接。
筑牢產業發展新支撐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建好花果山醫學科學中心,形成一批國際領先、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產品和支撐技術。發揮江蘇海洋大學和中船集團716所、702所等引領作用,推進馬卡洛夫海洋工程學院建設。打造花果山科創走廊,招引成果轉移轉化平臺10個,實施關鍵技術攻關項目100個。
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產業集群。確保三年產業投資不低于4500億元,重點培育1個萬億級、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健全石化全產業鏈條,打造萬億級石化產業集群。放大“中華藥港”集聚效應,打造更富影響力帶動力的醫藥領軍企業。加快建設田灣核電7、8號機組,開工建設核能供熱、抽水蓄能電站、灘涂光伏、海上風電等重點項目。發揮海鐵聯運優勢,推進氫能出口。探索建設海上能源島。打造世界級清潔能源基地、綠色能源出口基地。
推動開發園區高質量發展。到2026年,全市開發區工業應稅銷售收入突破7000億元,打造工業總產值超3000億元園區、超1500億元園區各1家。
拓展經貿協作新空間
加快提升外資質量,引進一批補短板、強優勢的高質量外資。立足石化、醫藥等產業基礎,推動高端石油化工、新材料等領域重大外資項目落地。用好連云港市開發區、高新區等國家級平臺載體,出臺促進綠色電力消費政策措施,落實外國投資者境內取得利潤再投資暫不征收預提所得稅政策,三年引進培育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功能性機構2至3家,培育外資企業研發中心2至3家。
切實增強外貿競爭力。提升國際航空貨運能力,構建內外聯通、安全高效的貿易大通道。圍繞高附加值生鮮產品、醫藥品等領域,建成運營進口活鮮保稅暫養倉。統籌冷鏈倉庫規劃布局,加強國際營銷網絡建設。加快跨境電商綜試區建設,推進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吉爾吉斯斯坦比什凱克海外倉二期工程建設。高水平運行“一帶一路”中歐班列連云港(贛榆)跨境電商直播基地,三年累計認定跨境電商產業園、孵化基地10個。
全面深化自貿試驗片區建設。落實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三年累計新增市場注冊主體6000家,市級及以上創新實踐案例90項。圍繞“中華藥港”“中國材料谷”等載體平臺,爭創首次藥品進口口岸和生物制品口岸。打造滾裝汽車、混配礦、精選礦等基地,推動大宗貿易“整合、規范、上量、提質”,申建省能源交易中心。推進油氣全產業鏈開放,創新大宗物流“區港聯動”監管模式。此外,連云港市還將有序推進境外投資合作,傾心打造口岸服務品牌。
扮靚國際海濱城
提升國際化城市品質,重點打造連云新城“新外灘”、連島“濱海明珠”、開發區城市幾何中心、海州區活力主城。以國際標準建設高水平公共設施,加快完善公共服務網絡,加快完善城市國際標識,爭創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擴大城市國際影響力。強化“大圣故里 西游勝境——神奇浪漫之都連云港”城市總體形象宣傳,辦好省第二十一屆運動會,優化餐飲、住宿、娛樂、支付、通信等適配性服務。
培育區域消費中心城市,提升大花果山、連島等重點景區運營質效,辦好“518網絡購物季”等消費促進活動,到2026年,全市網絡零售額突破1500億元。推動連云港老街、贛榆二道街等創建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推進商圈錯位發展,到2026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1800億元,初步形成區域消費中心。
營造宜居宜業新環境
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打造15分鐘政務服務圈。建立重大外資項目“綠色通道”。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實現高頻政務服務事項“省內通辦”“跨省通辦”“一網通辦”,開發運行重大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管理系統。定期召開企業家座談會,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保障經營主體公平參與政府采購活動,打造“連心城貼心港”營商環境品牌。
優化人才發展環境。繼續實施“海燕計劃”,三年引進留學人才300名。
建設美麗宜居環境。挖掘“山海港城”景觀和文化特質,建設兼具山、海、港、島、城、濕地的公園城市,提供開敞可達的藍綠生態空間。聚焦整體開發,建設親海近灣、港城相擁、產城融合、宜居宜業的“百里藍灣”。開展大氣質量改善專項行動,三年新增生態河道813公里,建設幸福河湖3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