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通訊員 陸海濤)交通,是一個城市的命脈,對社會運行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一條條道路如同縱橫交錯的血管,日夜不停地為城市鄉村輸送著血液養分。
在古代,人們出行需要翻山越嶺、涉水渡河,道路的作用更加突出。從秦代馳道,到漢唐驛道,直至明清官道,連通了華夏版圖里的中華文明。
在江蘇連云港海州區朐陽街道孔望山村西側,有一座海拔120余米的小山,山間有條距今830余年的石階道路,依山而筑,歷史久遠。
金明昌二年(1191年),海州為金國所轄,也是金與南宋對峙的邊塞之地,時任海州地方官調動軍民夫役,以州城東石棚山原有的山間小徑為基礎,修筑“新設山路”,并勒石為記。
山路連著州城,通往海邊,南至板浦,南下可達淮安、揚州、建康(今南京),成為南北商家、百姓出行的必經之路。兩側山勢險要,易守難攻,同時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清乾隆年間,海州知州任兆炯在道旁山巔之上建文峰塔。來往路人遠遠便能望見石塔,便將石塔所在小山稱作“塔山”,山間道路稱為“塔山古道”。
清代板浦作為淮鹽產銷基地,兩淮鹽運使司海州分司署及板浦場鹽課司大使署設在板浦。塔山古道作為來往于州城板浦之間的交通要沖,見證了“康乾盛世”海州的繁華景象。
20世紀80年代初,登山游客偶然發現道旁刻碑,經考古工作者現場勘查,碑石寬150厘米,高80厘米,歷經數百年風吹日曬,大部模糊難辨,經拓片分析等方法,隱約可辨“不平”“難行”“明昌二年春三月”等字樣。
綜合志書、史料的記載,確認該石刻為金代《新設山路記》碑,歷代地方志書也有多處涉及塔山古道特征和士子跋涉趕考的記述:
“石上有車轍,峭壁峮嶙。”——《淮安府志》
“先是,州屬生童皆附淮郡應考,督學自淮郡歲試,即按徐郡歲、科連考,仍回淮郡科試,相距不及三月。士子苦于奔波,遠者將五百里,近者亦二百里,中隔大河、長淮之險,并海,又有潮汐泥淖,跋涉維艱。”——《嘉慶海州直隸州志》
“以書院為試院,請學使親臨歲科并試,以省寒畯跋涉之勞。”——《海州文獻錄》
“旸谷朝霞金罩柳”就在塔山古道附近,意指孔望山谷口旭日東升,霞光滿天,仰望山巒,陽光揮灑,柳林金光閃閃,恍若人間仙境的壯美景象。
歷經830余年歲月滄桑,塔山古道現存留其中一段,西北至東南走向,長約450米,寬約2.6米,穿行其間,古道清幽,兩側山巒上植被茂密。
轍印深深,似鑿鐵石之上,石階布滿深綠色厚厚苔蘚,歷史的滄桑與厚重之感油然而生。
作為江蘇省首次發現的唯一有確切紀年的古道,塔山古道對研究古代海州的交通、經濟、文化有較高的科學和史料價值:1982年,確定為連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確定為江蘇省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2023年,入選連云港市第二批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時光變幻,日月穿梭,讓我們從歷史的記憶中折返;今天的人們出行再也不必攀爬行走于山間小道。
塔山古道也成為市民健身休閑,暢游懷古的好去處。
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末,連云港市公路總里程1.2萬余公里,其中國家高速公路總里程355公里;境內國鐵干線運營里程330公里,其中高快速鐵路240公里;全年航班運輸起降1.42萬架次;內河航道總里程1100余公里。以港口、公路、鐵路、航空、內河為依托,立體交通體系建設日趨完備,連云港已成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亞歐重要國際交通樞紐。
新時代的連云港,高水平對外開放步伐進一步加快,城鄉道路密如織網、四通八達,日行千里、飛越重洋,不再是夢想,已然成為現實,走入港城百姓生活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