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張文華 通訊員 徐俊良 殷開軍)某個初秋的清晨,天剛蒙蒙亮,灌南縣百事利農場的稻田里已出現一個熟悉的身影。68歲的徐鳳珍踩著露水,彎腰捏起一撮泥土,在指尖細細捻開。“墑情正好,今天可以追肥了。”她抬頭對農場負責人費培兵說,額前的銀發在晨光中泛著柔和的光澤。
費培兵趕忙從屋里取出幾株水稻:“徐大姐,您來得正好!這是周邊農戶送來的,想請您幫忙看看是什么問題?”徐鳳珍接過稻穗仔細端詳。她輕輕撥開莖稈上部,查看內部情況,又湊近聞了聞。
“這是二化螟危害,蟲體還在活動,說明施藥偏晚了。”不到一分鐘,徐鳳珍便給出了診斷,“現在要立即使用氯蟲苯甲酰胺配合高效氯氟氰菊酯,再加入殺菌劑和生長調節劑,才能保障水稻順利抽穗揚花。”說著,她掏出手機,直接給那位農戶打電話,詳細說明用藥方法和注意事項。
這樣的清晨,在田埂上的“徐大姐”長達50年的農技生涯中,再尋常不過。
初心
讓鹽堿地長出好莊稼

上世紀七十年代,徐鳳珍的家鄉遍布泛著白霜的鹽堿地,土壤板結,保肥能力弱。那時沒有像樣的灌溉渠,天旱時,農戶只能挑著水桶往地里跑,扁擔磨破了肩膀也澆不透幾分地;遇上澇天,積水排不出去,剛出芽的莊稼就淹死在泥里。病蟲害防治技術落后,病害蔓延時,往往只能眼睜睜看著禾苗發黃枯死。徐鳳珍心里一直盼著:要是有好技術能治住病蟲害、讓鹽堿地也長出好莊稼就好了——這份樸素的盼頭,成了她為農情懷最初的模樣。
“從那時起,我就發誓要讓土地長出更多的糧食。”1975年,高中畢業的徐鳳珍毅然回到家鄉。在一次農業技術推廣會上,這個扎著麻花辮的姑娘鼓起勇氣發言:“我覺得光靠老辦法種地不行,必須推廣科學種田!”幾句話語驚四座,讓在場的領導注意到了這個有想法的年輕人。
不久,徐鳳珍被推薦到鎮里擔任農技員助手。她白天跟著老技術員下田,晚上點著煤油燈自學《植物生理學》《土壤肥料學》。“那時候條件艱苦,但我從沒覺得累。”徐鳳珍回憶,“每當學會一項新的栽培技術,我就迫不及待想去田里試驗。”
通過自學考試,她考入淮陰農校,系統學習農業知識。畢業后,她毫不猶豫地回到了鄉村的田間地頭。“土地需要我,農民需要我,這就是我的使命。”徐鳳珍說這話時,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
初秋的風吹過無邊的稻田,漾起層層綠浪。徐鳳珍蹲在田埂上,正手把手教幾個年輕農民識別稻瘟病的早期癥狀。
“看這片葉子上的暗綠色水漬狀斑點,稻叢下部就像被開水燙過一樣,這就是葉瘟的典型癥狀。”她輕輕掰開稻叢,指著一株略顯萎蔫的水稻,“要是等到穗頸瘟發作,穗頸變成深褐色,那就來不及了。”學員們圍成一圈,有的認真做筆記,有的拿出手機拍照。這樣的田頭課堂,徐鳳珍已經堅持了數十年。
除了傳授技術,徐鳳珍更時常與天時較量,成為那個與風雨賽跑的人。
攻堅
與天爭時搶收莊稼

2020年6月8日早晨,徐鳳珍剛醒來就緊盯著手機上的天氣云圖,眉頭緊鎖——預報顯示,第二天將有強對流天氣過境,連續幾天都有大暴雨。
她立即拿起電話,第一個打給在杭州打工的孟興莊種糧大戶洪康。“快通知家人組織機械和人力,立即搶收你那280畝小麥,必須連夜收完,暴雨可不等人!”電話那頭的洪康有些猶豫:“徐大姐,我媽前天還說再等幾天才能收呢,現在真的行嗎?”“聽我的,等雨下來就全完了!”徐鳳珍語氣急促,“我這就過去!”她一邊向屋外走,一邊繼續撥打其他農戶的電話。那一天,徐鳳珍跑了八個鄉鎮,直到確認所有能搶收的小麥都安然入倉,她才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
“徐專家,快來看看吧,豆子都快死光了!”2023年7月中旬的一個早晨,大南農場的周兆建打來求助電話。徐鳳珍立即驅車趕往現場。200多畝大豆田里,一片慘淡:植株倒伏,葉片枯黃,部分地塊已出現死苗。
徐鳳珍二話不說,挽起褲腿就下到田里。她仔細查看根系,又挖起一把泥土聞了聞。“是根腐病,積水導致的。”她果斷開出“藥方”:立即開挖排水溝,并用惡霉靈配合氨基酸水溶肥進行灌根。不久后,這片曾經瀕臨絕收的豆田竟迎來了豐收,平均畝產達到了500斤。
開拓
退休后創辦工作室
2013年,從灌南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退休的徐鳳珍,迎來了人生的又一個轉折點。對她而言,退休并非職業生涯的終點,而是以另一種形式踐行初心的新起點。看著鄉親們依然信賴和期盼的眼神,她心中只有一個念頭:不能撤,還得干!
憑借多年積累的深厚農技經驗和一顆熾熱的為農之心,徐鳳珍創辦了“豐登為農”工作室。她憑著一股韌勁,解決了場地、資金、人手等難題,一點點將工作室搭建起來。她的初衷很簡單:“就是想有個‘據點’,讓鄉親們遇到難題時,知道有個地方、有個人可以依靠。”
工作室絕非簡單的“咨詢臺”,徐鳳珍立志打造一個覆蓋農業生產全鏈條的綜合性服務平臺。她積極整合資源,創新構建了“工作室+院校+公司+農戶”的服務模式。這一模式串聯起惠農政策解讀、優良品種推廣、專業技術培訓、病蟲草害預測預報與綜合防治,乃至農產品銷售等多個環節,為農民提供從產前、產中到產后的“一站式”服務。
很快,“豐登為農”工作室就成了田間地頭最具人氣的“技術門診”。農戶們帶著生病的稻穗麥苗趕來,徐鳳珍總是像老中醫一樣“望聞問切”,精準診斷,開出“藥方”。小到一家一戶的用藥施肥,大到為灌南牧原8000畝試驗田解決水稻秧苗大面積失綠等疑難雜癥,工作室累計開展田頭診療5500余次,解決各類生產技術難題近萬個。
工作室的影響力很快跨越縣界,吸引了周邊響水、漣水、灌云、泗洪等縣的農戶和種養大戶慕名而來。“豐登為農”工作室,這個由退休農藝師創辦的平臺,真正成了農民口中“永遠離不開的好伙伴”,在廣袤的田野上深深扎根。
“嗡嗡嗡——”在李集鎮“田管家現代農業服務中心”的試驗田上空,一架植保無人機正在精準施藥。地面控制站前,徐鳳珍正指導助手操作遙控器,顯示屏上實時呈現著作物影像。
“當時大家都勸我,年紀大了別折騰這些新技術。”徐鳳珍笑著回憶,“但我想,如果我自己都不懂,怎么說服農戶使用?”那段時間,她白天跑田間,晚上看教學視頻,對著模擬軟件反復練習,終于掌握了操作。此后,她還多次組織飛防技術培訓班,積極推廣無人機技術。
?“徐大姐就像個永不關機的求助熱線。”農戶們由衷地說。徐鳳珍總是笑呵呵地回應:“農民種地不分晝夜,我們搞服務的怎么能按點上下班?”
夕陽西下,徐鳳珍結束一天的工作,站在田埂上遠眺。無邊的稻浪在落日余暉中閃爍著金光,遠處隱約傳來無人機的嗡鳴。她輕輕捋了捋被風吹亂的白發,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五十年,從青絲到白發,徐鳳珍用腳步丈量著灌南的田野,用科技點亮了萬千農戶的致富夢想。在她身后,那一片片豐收的景象,一張張幸福的笑臉,正是這位銀發農藝師以一生心血寫就的最美詩篇。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