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史衛平 通訊員 藺玉林 牛孟欣)裝修公司負責人“失聯”、32名業主權益受損、矛盾一觸即發,這樣的局面如何破解?近日,東海縣人民法院指導“人民調解+律師調解”一攬子化解32件裝修合同糾紛,該調解案入選最高人民法院(簡稱最高法)多元解紛案例庫。
在該調解案中,朱某等32名業主與某裝修公司分別簽訂裝修施工合同,對施工地點、總工期、合同總價等進行了約定。合同簽訂后,某裝修公司出現延期或施工中途離場的情形,且負責人疑似“失聯”,業主多次上門協商無果。其中12名業主訴至法院,要求與某裝修公司解除施工合同,退還相應工程款或賠償損失。
法院收到起訴材料后,了解到糾紛所涉及的業主大多來自同一小區,且可能存在潛在糾紛。面對群體性糾紛,法院并未簡單“對簿公堂”,而是征得當事人同意后先行調解。經了解,某裝修公司系因資金問題無法繼續施工,且還存在拖欠材料供應商材料款及裝修工人勞務費等情況。法院主動引入多元解紛機制,借助當地綜治中心的平臺作用,聯動法院、派出所、商會、人民調解員、律師調解員等多方力量協同解紛。
調解過程中,綜治中心借助派出所查找以及商會的行業聯絡優勢,成功聯系到“失聯”的裝修公司負責人,并組織多方座談,精準梳理爭議焦點和化解難點。其中,指導調解的法官與調解員并未采取“一刀切”方案,而是根據不同業主房屋的實際施工情況,“量身定制”差異化調解方案,并通過“背靠背”溝通,耐心釋法明理,引導當事人形成合理預期,最終促成32件裝修糾紛及潛在爭議“一攬子”實質化解。這一結果不僅有力維護了業主群體的合法權益,也為裝修公司緩解資金壓力、爭取資金周轉時間提供了空間,真正實現了“案結事了、定分止爭”。
今年以來,東海縣人民法院嚴格落實《人民法院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運行工作的指導意見》,積極融入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凝聚調解合力,不斷提升基層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水平。此次“一攬子化解32件裝修糾紛”入選最高人民法院多元解紛案例庫,充分彰顯了“法院指導、多方協同、實質化解”模式在基層治理中的力量。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