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紅迎
在新時代背景下,教育強國、文化強國、人才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對提升青年一代的國際理解力、身份定位能力、跨文化溝通力與講好中國故事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與此同時,人工智能(AI)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大語言模型、多模態交互和學習分析等工具的成熟,為“千人千面”的學習路徑與沉浸式跨文化體驗提供現實可能,國際傳播也從“單向輸出”走向“互動協商”,需要學習者具備在多元文化情境中進行身份定位與意義共建的能力。
然而當前外語教育存在著巨大挑戰,包括:教學目標過于偏重語言知識、忽視跨文化能力;AI工具多停留在工具層面,難以嵌入課程目標和考評體系;跨文化教育資源匱乏、地區與學校之間差異明顯;教師對新技術的理解與應用不足;數據安全與倫理風險需要制度保障等問題。
因此,以AI個性化學習為抓手,推進外語教育的“第三空間”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厚植文化自信、提升國際表達能力的重要路徑。鑒于已有跨文化課程實踐與研究以及外語教育目前的困境,外語跨文化教育可以把“第三空間”理念落地成具體課堂實踐,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從而提升學生國際溝通能力與文化自信,服務地方對外交流、海洋經濟、教育培訓與文化傳播等領域的人才需求。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落實實施。
第一,把AI變成跨文化教育的放大鏡與推動器。“第三空間”是語言學習與文化理解之外的互動場域,學生在其中進行文化比較、身份試探與批判性反思。AI個性化學習可以擴展這一場域的供給,提供安全、可控的實踐情境和即時反饋,幫助學生從被動接受走向主動建構。AI不應只是課堂工具,而應成為課程目標、學習任務、評價體系和教師專業發展的一體化要素。通過系統的課程標準、數字平臺、個性化學習引擎、評價改革和治理機制,將“AI+跨文化”落地到日常教學與評估中。
第二,制定“AI+跨文化”課程標準與教學指南,推進課堂—實踐一體化改革。明確學習結果框架與分級目標,涵蓋知識、能力、態度與價值取向。將“第三空間”理念融入課程目標、學習任務與項目,貫穿通識、專業英語與實踐課程。公布示范性教學大綱、任務庫、可直接使用的課堂活動與評價量表。在課堂中實現多元語境供給,AI根據學生畫像推送中西文化對比案例,形成“學—用—思”的閉環:學習日志、反思對話、同伴互評納入日常教學。
第三,打造個性化學習路徑的智能引擎,實施評價改革。建立“畫像+處方+軌跡”的學習者模型,診斷文化背景、價值取向、語言風格與任務偏好。設計“三層進階任務”:低風險—中風險—真實復雜,動態調節難度與反饋方式。對特殊群體(小語種、民族地區、殘障學生)提供無障礙與差異化支持。構建以真實任務、過程性評價、成長檔案為核心的多元評價體系,弱化單一分數導向。形成“過程(行為數據)—結果(作品質量)—價值(身份與責任)”的三維指標,建立“跨文化履歷”與“國際傳播作品集”。
第四,建設國家級“第三空間”數字實驗平臺與資源庫。創建跨文化語料與案例庫,涵蓋生活、學術、職業、公共外交等場景,支持多語種擴展。上線模塊化工具,如“文化沖突模擬器”“國際協商演練”“國家形象表達工坊”等,提供可配置的虛擬角色與腳本。設置內容審查與動態更新機制,群體共建共審。
第五,完善數據與算法治理。明確學生數據采集、使用、共享與出境規則,建立校內“最小必要、明確目的、可追溯”的數據管理機制。對外部AI工具實施白名單與本地化部署優先策略,強化內容安全與算法偏見審查。建立“學習安全官”制度與應急預案,常態化開展倫理教育與家校溝通。
第六,強化教師隊伍建設與認證。推出“AI+跨文化”教師培訓與微認證,覆蓋文化中介、技術整合、身份輔導三類能力。建立省級與國家級教師共同體,推動跨學科崗位、團隊備課與共研。
第七,融通國際傳播與中外交流。將“講好中國故事”任務化、項目化,面向國際受眾進行敘事實踐與平臺發布。與海外高校、文化機構開展共寫腳本、共演場景、共評作品的跨境合作課程。建立多語種版本生產機制,提升中國議題的國際理解度與認同感。
本文系江蘇海洋大學本科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跨文化交際:中英文化對比與AI慕課技術在教育教學上的創新應用”(項目編號:JGX2023064)研究成果摘要。
作者單位:江蘇海洋大學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梁紅燕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