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晨晨 通訊員 包倩)日前,筆者從市文廣旅局非遺處獲悉,今年以來,我市成功爭取省級專項資金53萬元,其中重點項目22.5萬元,一般項目30.5萬元。爭取項目數并列全省第一,項目資金數僅次于蘇州,位居全省第二,為我市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發展夯實了經濟基礎。而在這“真金白銀”的堅實支持下,我市正積極構建“文化展示+技藝傳授+實踐認知”的立體化傳承模式,推動非遺從靜態保護轉向動態活態傳承,真正實現“見人見物見生活”。
走進東海水晶雕刻非遺館,無數市民游客嘆為觀止,他們尤其被琳瑯滿目的文創產品所吸引,江蘇省水晶文化研究會會長、東海水晶雕刻非遺館館長陳士軍,也不時參與現場技藝的講解。“以前,這些水晶藝術品就只是展示,與觀眾隔著層玻璃,有了政策引導和專項資金支持,我們水晶雕刻非遺文創展示區也建起來了,年輕人能買到心儀的周邊文創,這種趣味實踐對水晶文化的傳播是顯而易見的。”陳士軍提到的資金,就是國家和省級下撥的“真金白銀”。據悉,今年以來,該館已投入20多萬元用于文創產品開發,47萬元用于文創展區硬件配套與全民直播平臺搭建。他們還將資金用于傳承人的教育培訓、技法創新等。這種“文化展示+技藝傳授”模式,也讓我市無數非遺從展柜走向街頭,推動我市非遺與旅游、文創、教育、科技等多領域深度融合,拓展傳承實踐空間,豐富文化內涵。
同樣生動的場景還出現在千藝鑫璽面塑非遺工坊。在這家剛剛入選省級第二批非遺工坊的“藝術空間”內,創始人王曉明正指導一群社會學員捏制面人。王曉明介紹,得益于各類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工坊升級了設備并拓展到社區學校,團隊也不斷壯大,“現在不光是面塑,剪紙、草編等各類非遺項目傳承人,都會聚到我這個工坊內,形成了7支標準化團隊。”影響力的不斷壯大,也輻射到現實生活,“目前,工坊已帶動寶媽、退休職工、殘疾人等特定就業群體40余人,服務人次3000多人。”王曉明邊說邊展示工坊的年度計劃表——每周舉辦實踐課程,分主題設計各類非遺培訓活動,讓非遺成為生活一部分。市文廣旅局非遺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市省級非遺工坊已增至6個,全市上下開展非遺進鄉村、進社區、進景區、進歷史文化街區、進新型文化空間、進商圈等非遺“六進”活動600余場次,開展非遺、民俗類展示展演活動150場次、非遺課堂50場次。
這一立體化模式的背后,是我市對非遺傳承的系統性布局。市文廣旅局非遺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專項資金優先投向“薄弱環節”:重點項目資金用于生態保護區建設、技藝的梳理與培育、文化展示平臺建設等;一般項目資金支持實踐認知活動,如非遺進校園、進景區等活動。資金分配也突出“見人”導向,確保傳承人收益的同時,進一步強化公眾參與。“立體化模式不是簡單疊加,而是讓展示、傳授、實踐環環相扣。”非遺處相關負責人說。而隨著專項資金持續注入和實踐網絡不斷擴展,我市非遺保護工作將更加走深走實,“下一步,會深化‘三結合’模式,為非遺保護拓展更多可探索推廣的‘連云港路徑’。”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
